| 钛媒体深度-钛媒体官方网站 - TMTPost

人形机器人第一城,首轮竞逐赛开启 | 钛媒体深度

历史进程中的人形机器人。

1
尽管还没看到商业化的太多可能性,但各地聚焦人形机器人第一城的竞逐赛已经开始。

在北京,由工业与信息化部门牵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后更名为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3年年底成立。优必选、小米、京城机电和亦庄控股成为该创新中心的创始股东,前三家公司分别占股约28.57%,并列第一大股东。

钛媒体APP还独家了解到,创新中心成立之初,优必选和小米等创始股东共计向其免费授权了600余项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专利技术。未来,创新中心获得的的专利知识产权,也会免费提供给股东单位。

在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今年5月揭牌,该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一个能够容纳100个人形机器人进行智能训练的训练场,11月将完成1期建设;预期到2027年,该训练场将扩大到能够容纳1000个人形机器人训练。

在深圳,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则是在同年3月成立,该中心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及其下设的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牵头成立,股东单位包括逐际动力、乐聚机器人等10家相关机构和企业。

除一线城市之外,浙江、四川、安徽等省也都成立了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创新中心,试图以此为牵引,带动当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这是当下火热的人形机器人浪潮中的另一条河流。和创业公司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不同,创新中心试图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当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那么,当各地都进入到这场人形机器人的竞逐赛后,谁又能够在首轮竞争中拔得头筹呢?

走到台前的“国家队”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点燃人形机器人的“这把火”后,中国第一批进场的是年轻的创业者们。

2023年以来,包括宇树H1、智元远征A1、傅利叶GR—1、星动纪元“小星”、逐际动力CL—1等在内的一批国内人形机器人产品被陆续推出。与几年前踏入自动驾驶的创业者类似,这些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都很年轻,大多都是90后一代。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曾对钛媒体APP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爆发,是因为大模型的出现,让创业者看到了人形机器人走向通用的可能。而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都是全新的技术领域,以往的经验和技术都不再适用,所以更年轻的人学习起来更快,也更愿意深入进去。

不过,随着人形机器人的浪潮进一步向前推进,各地成立的“国家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开始走到了台前。同时,一些政府引导基金也在持续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参与创业公司的早期融资。

“政府层面如此深度地参与这样一个早期行业,确实是在十年前的自动驾驶创业潮中未曾出现过的现象。”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对钛媒体APP表示,至于其中原因,一方面与整个资本市场的环境变化相关。近几年,国有资本在新兴产生产力相关的一些创新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非常早期的行业,也是一个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从AI软件到硬件,再到应用场景,整个价值链的链条非常长。这就导致单一的机构,很难像政府部门那样,凑齐那么多的资源来支持产业的发展。

1

事实也是如此。以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为例,这家成立于2023年年底的创业平台,在成立4个月之后就发布了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并实现了全球首例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

而依靠政企合作的优势,该创新中心还将向重点科研机构与高校提供超百台“天工”系列机器人。科研机构可基于“天工”母平台的软硬件功能,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推动产业研究和应用落地进一步加速。

此外,上海市与国家工信部联合成立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组建了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委员会。上海浦东的张江机器人集聚了傅利叶智能、开普勒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一批相关企业,并搭建ABB机器人赋能中心、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放创新中心、机器人国评中心浦东分中心、机器人进出口查验平台等一批功能平台。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市还在推动大型场馆、高铁、机场、汽车、核电等领域的场景,向人形机器人开放。这意味着,与无人出租车类似,人形机器人也将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更快进入到实际场景中。

人形机器人第一城:南北之争

通过产业政策集聚的方式发展人形机器人,虽然能够加速落地,但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也导致了人形机器人供应链配给效率存在差异。

“单从硬件供应链来看,长三角区域的供应链较为完善。”

配天机器人CTO郭涛对钛媒体APP表示,从工业机器人基本结构件的生产制造,到加工铸造,再到电缆连接器,在长三角区域都能找到成熟的供应链支持。相对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更为复杂,很多都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尚不成熟。这个时候,供应商能不能快速响应厂商需求,就成为了产品研发能否成功的关键。

“比如电缆如何走线,平时可能是个小问题。但当真正要商品化、工程化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郭涛称,所以在具身智能研发早期,供应链的聚集效应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和苏州,这四个城市分别拥有4.94万、4.41万、3.61万和3.52万家相关企业。这些聚集的机器人企业,为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供给打下了基础。

1

“此外,新能源汽车在最近十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中国在电机、电控、电池的产业集中度非常高。同时,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也让零部小型化、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快速提升,这些零部件很大比例可以在人形机器人本体上复用。

而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镇,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来链上的布局尤为突出。根据产业象限的统计,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经形成了包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全年,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量341.7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36.2%。

如果说,硬件供应链成熟是南方的优势,那么丰富的软件解决方案则是北方的长处,尤其是在大模型领域。

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底,北京发布的大模型产品已超过115个,在全国排名第一。代表产品包括百度文心、抖音云雀、京东言犀、智谱AI ChatGLM、中科闻歌雅意、北京大学ChatLaw、第四范式的“式说”等,覆盖内容生成、智能问答、IT支持、数据分析、智能识别等多个场景应用。

融资层面,据IT桔子统计,2023年,总部位于北京的AI初创公司融资事件达156笔,占全国AI领域融资的29.4%,约等于3个杭州、7个广州、13个成都。

“在大模型未出现之前,机器人的操作控制主要是靠固定程序来实现。胳膊抬多高、往前进多少米,全都是规则,相当于是用无数行代码解决无数个问题。如果想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进入到实际生活,理解人类意图,这一路线显然是走不通的,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

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总监朱辉对钛媒体APP表示,而现在的大模型,让人类看到了机器人智能进化的可行性路径——只要给大模型足够多的数据,不断调整模型参数,这个模型最终表现出的性能就会提升。“这给了业界科学家清晰的方向和极大信心,而在此之前大家都是普遍悲观的。”

综合来看,人形第一城的“南北之争”更像是软硬供应链的互补。“所以,很难评价各地创新中心的方向对或不对、孰优孰劣,各地政府也都有着自己的考量。”王光熙称,但不论如何,这人形机器人这个非常早期的行业中,政府出来做一些事情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通用之路,道阻且长

事实上,不论是江浙沪一带成熟的硬件供应链优势,还是北京丰富的AI人才储备,都只是人形机器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如何让机器人走向通用化,像人类一样进入实际产线和家庭服务中,才是所有创业者和创新中心要过的最大难关。

王兴兴认为,在过去的一到两年内,国内很多人形机器人公司之所以可以跑出来,是因为大家用了大量开源的四足机器人技术,包括控制算法、硬件等。但是,人形机器人想要继续发展,单纯靠大语言模型还远远不够。大语言模型本身是机器人模型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全部。

从ChatGPT的技术逻辑也可以看到,大语言模型找寻到了一条“大力出奇迹”的可行性路径。OpenAI通过不断地增加算力和数据,ChatGPT的人机交互能力就可以不断上升,而且目前业界还没有看到这种能力提升的“天花板”。但对于机器人大模型而言,王兴兴认为目前这个行业没有走到“大力出奇迹”的阶段。

1

“目前国内的大公司其实对AI和机器人都挺关注的,但他们的投入也是比较克制的。”

王兴兴对钛媒体APP表示,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对于机器人大模型投入比较克制的最大原因就是,机器人模型的技术路线没有像大语言模型那么清晰。“在这模型研发没有清晰路线的阶段,如果投入大的财力和人力,其实会有点使不上劲的感觉。这条路你都不太清楚,你拼命往里面跑也跑不了。”

而当通用机器人还未找到明确方向时,一些公司也开始通过“沿途下蛋”的逻辑,在细分场景中寻找商业化的可能。

“我们的机器人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会进入到真实的药店、商超里面做测试,逐渐实现药店夜间场景的无人值守,和药品订单的机器人配送。”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总监朱辉表示,为了能够降低机器人成本,在药店值守的机器人会用轮式底盘去掉人形机器人的双腿。它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工作稳定且续航长。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车正平则向钛媒体APP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很难在一些影响生产节拍的环节进行工作,更多是参与生产线“一头一尾”的工作。比如机器人可以在产业前端搬运上下料,到生产末端进行质检、搬运成品。

而关于各地城市新成立的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发展方向,车正平则认为未来各地创新中心可能会走向协同发展的模式——当某个创新中心在人形机器人的垂直领域做出技术突破,各地都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通过增加算力和数据可以提升机器人某一方面的能力。机器人通用的AI模型,全球范围内大家做得都不够好,目前没有人可以真正将AI机器人做到极致。”王兴兴认为,在全球都没有人做出来的情况下,你可以认为这件事情要做成需要靠运气,或者看某个天才式的人物来推动了。(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饶翔宇 编辑 | 钟毅)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让机器人走向通用化的路充满阻碍

    回复 9月4日 · via android
  • 人形机器人的队伍是越来越壮大了

    回复 9月4日 · via iphone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还得有一段路要走

    回复 9月4日 · via iphone
  • 机器人是人类的好帮手

    回复 9月3日 · via iphone
4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