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一行一局一会、财政部相继定调2025!政策“工具箱”储备丰富丨大事件必读

央行、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2025工作重点!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仍摆在首位。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相继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5年工作积极引导预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先后介绍了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以及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部署九大任务,摆在首位的便是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拓展国内需求。这意味着2025年的政策目标就聚焦全力拼经济,各个部门都将紧紧围绕拉动经济回升展开工作。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也将在调整之后迎来新的机会。

央行: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时隔多年,央行再次明确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转变意义深远。

1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按照中央“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要求,人民银行今年将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0天前举办的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也明确,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会议强调,2025年将抓好多项工作,提到要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更好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认为,开年市场的下跌并不能改变2025年全年市场震荡上行的趋势。从下跌原因来看,近期政策处于真空期,市场预期的年底降息降准暂未落地,但从央行的工作会议来看,不久后可能会采取相关措施提振经济增速。

因此,2025年货币政策“工具箱”可能还有更多创新。目前,央行已创设两个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包括针对基金、证券、保险创设的互换便利,已有上千亿资金通过该工具投放到股票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也表示,首批互换便利额度为5000亿,如果需要可推出第二个5000亿、第三个5000亿。此外,央行还创设了一项工具,为上市公司大股东提供再贷款,以真金白银投入资本市场,首批额度为3000亿,同样可以根据需要扩大。

由于投资者信心不足、消费者消费信心不足,居民倾向于把钱存进银行存款账户,过去4年,居民存款增加了60万亿,目前整体居民存款有150多万亿。杨德龙预计,2025年央行还将继续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甚至可能降至1%以下,这些资金不能长期停留在银行存款账户中,必然会寻找新的投资出口,资本市场很可能成为居民储蓄转移的主要方向。

下一步,中央可能通过发行国债提高赤字率,筹措更多资金直接拉动投资、带动消费。拉动消费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投资和出口总和。

证监会:采取更多措施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1月13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主要有五方面:坚持稳字当头,全力形成并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加快改革开放,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强化功能发挥,有力支持经济回稳向好;注重固本强基,培育更多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

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近日在北京召开专题座谈会时也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以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新一轮的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为经济的持续向好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推动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让资本市场成为广大投资者实现财富增长的市场至关重要。而通过推动投融资平衡发展,在重融资的同时重视投资,才更能够吸引更多中长期资本入市。

当前形势来看,2025年资本市场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外部输入性风险加大与内部风险因素交织叠加,但我国经济底盘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政策工具多,回旋余地大。2025年我国宏观政策取向会更加积极有为,超预期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各方合力稳市机制更加健全,资本市场自身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

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认为,监管部门可能采取更多措施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包括引导社保基金和养老金增配权益类资产,优化外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国际资金流入;同时推出更多指数基金和衍生品工具,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并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稳定市场预期等。新型工具的运用也有助于支持股市表现,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将带来持续的增量资金,尤其在预期偏弱阶段有望起到“稳定器”作用。

今年初市场出现回调,主要归因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市场预期提前作出反应;二是先前涨幅显著的板块遭遇了技术性回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2025年A股仍具较强配置价值,结构性机会也会多于2024年,但节奏和幅度上仍存不确定性,阶段性回调难以避免;从方向上看,2024年9月下旬后,市场政策底基本已经确立,向上的趋势明确。

金融监管总局: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1月12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部署六项重点任务。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而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总局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会议明确,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仍是2025年金融监管系统的首要重点任务,同时,今年还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苦练内功、降本增效,着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引导保险、理财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理财和信托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投资者结构多元化、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活水”,资金量大将提升资本市场发展稳定性,促进和壮大价值投资理念。

此外,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不仅有助于其自身拓展资产配置范围、增强配置灵活性,丰富创新产品体系,更好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理财需求,还将提升理财与信托公司资产配置能力。目前我国理财、信托等机构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比重相对较低。

会议还指出,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白名单”项目审批通过贷款超5万亿元,超出此前4万亿元的项目计划审批规模。房地产融资修复加快,将继续改善银行房地产资产质量。2025年,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积极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房地产与城投资产质量。

湘财证券认为,随着金融配合财政政策发力,财政资金加快落实到项目建设,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发挥作用,有望促进银行贷款稳健增长。同时,房地产与城投资产质量将在房地产融资政策与化债政策支持下趋于改善。

财政部: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

1月10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再次强调,2025年,财政部门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

1月20日,特朗普将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第二次入主白宫。杨德龙认为,为应对外贸可能面临的挑战,我国需加大力度拉动内需,通过财政政策对冲外贸下滑的影响。

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财政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此次发布会便明确,财政部将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形势,适时进行科学设计和动态调整,梯次拿出我们的政策“后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此前2024年12月24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赤字率提高后,可更多利用财政空间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随着赤字率的提高,再加上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会带动更多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的投资,进而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更多资金便可用于支持就业和消费,以及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廖岷指出,中国国债目前的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低于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政府举债是可持续的。 确定赤字率,需统筹考虑国家发展需要、宏观经济增长潜力、宏观调控安排、财政收支形势,以及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等因素。根据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通过提高赤字率,加强逆周期调节,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两个月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6万亿元化债方案。据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介绍,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在12月18日发行完毕,目前大部分地区已使用完毕。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议案,2025年还有2万亿元额度,各地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 

杨德龙认为,财政部已经推出的化债计划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压力,但地方政府腾不出更多的资金直接做投资、带动消费,目前更多聚焦于改善民生。2025年的财政政策看点在于中央举债,预计中央赤字率可能突破3%的红线,上升至4%以上,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这些资金将用来投资用于拉动消费。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方面做好政策落地实施的“后半篇”文章。持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推动扎实落实置换工作要求,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合规使用,坚定不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隐性债务“清仓见底”。

科股宝VIP由钛媒体App与北京商报联合推出,相关数据及信息已获得北京商报授权。 风险提示:本产品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大事件必读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