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ITValue-文章详情顶部

航母级合并,券商竞争格局有变

钛度号
一纸公告,掀起券商板块风起云涌。9月5日,国泰君安(601211.SH)和海通证券(600837.SH)双双发布停牌公告,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两家公司的股票9月6日起停牌。

文 | 财华社,作者 | 毛婷

一纸公告,掀起券商板块风起云涌。

9月5日,国泰君安(601211.SH)和海通证券(600837.SH)双双发布停牌公告,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两家公司的股票9月6日起停牌。

公告称,双方正在筹划“A换A”和“H换H”的换股方式合并,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以进行重组,目的是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尽管两家当事券商停牌,但这一合并消息却带起了整个券商板块的腾飞。

9月6日,天风证券(601162.SH)、国海证券(000750.SH)均涨停,中国银河(601881)、中金公司(601995.SH)、中信建投(601066.SH)均上涨,而券业“一哥”中信证券(600030.SH)却先涨后跌。

两大券商的背景

中信证券(06030.HK)还是中信信托证券部重组成立的券商小弟时,君安证券已是妥妥的“榜一大哥”。

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于1992年9月和10月分别在上海和深圳注册成立,为当时重要的证券公司,而中信证券1995年才成立。

1999年,国泰君安合并,成为当时国内注册资金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2015年在上交所上市,两年后在港交所上市。

而前身为成立于1988年上海海通证券公司的海通证券(06837.HK)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之一,后来于1994年改制成为全国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更名海通证券,并于2000年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与原都市股份(600837.SH)吸收合并后在上交所上市,2012年4月在港交所上市。

海通证券的第一股东为上海国盛集团,为上海市的大型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而国泰君安的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国际集团,前身为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是浦发银行(600000.SH)和上海农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是中国太平洋保险的主要股东。

合并后的体量如何?

海通证券最近的舆论不太正面,先是从港股市场退市的海通国际巨额美元债亏损的问题,还有副总姜诚君的事,引发不少传闻。

且勿论背后动机如何,两家巨型券商的合并,势必对当前行业的竞争态势带来深刻的影响,中信证券龙头大哥的位置或许不保。

不论是资产规模、市值、业务量还是盈利状况,国泰君安都要高出海通证券一头。

先来看资产规模。

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泰君安的总资产达到8,980.6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而海通证券为7,214.15亿元,均低于中信证券的1.495万元,但如果两家合并,合并后的资产规模或扩大至1.619万亿元,或比中信证券高出8.33%。

2024年6月30日,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归母权益分别为1,681亿元和1,630亿元,两者合并或达3,311亿元,或将高于中信证券的2,793亿元。

从市值来看,就A股而言,国泰君安当前市值为1,309亿元,为市值第五大券商,而海通证券的市值为1,146亿元,为市值第八大券商,远低于中信证券的市值规模2,825亿元。

从估值来看,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当前的股价均低于其资产净值,相对于其他千亿市值同行,存在较大的估值折让,且两家券商的市净率相若。

 合并会对当前的竞争形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正如公告上所指,两大券商的合并是为了打造一流投行,以树立其在国内外投行业务的领先优势。

我们先来看看投行业务。

从Wind的数据来看,2024年以来的股权承销榜中,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依然稳居第一和第二,股权承销金额分别达到333.19亿元和305.67亿元,第三为华泰证券,承销规模也达到248.48亿元。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则分别排到第六和第八,今年以来的股权承销金额分别为98.57亿元和86.28亿元。

若两家券商合并,其今年以来的股权承销金额或可达到184.85亿元,仍低于第三位的华泰证券。

不过就股权主承销商收入来看,两家公司或更具优势。今年以来股权主承销商收入最高的是中信证券,达5.11亿元,市场份额为15.37%,其次为华泰证券(601688.SH),收入为4.34亿元,市场份额13.07%。海通证券排名第三,市场份额或有9.37%,而国泰君安排名第六,市场份额或为7.34%。若两家券商合并,其股权主承销商收入或达到5.55亿元,将超过中信证券。

债券承销方面,中信证券(06030.HK)和中信建投(06066.HK)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市场份额分别为14.22%和10.94%,而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债券承销规模市占率或分别达到7.87%和3.17%,如果两者合并,其承销规模或可达到9,884亿元,将超过第二位的中信建投,但仍低于中信证券的1.27万亿元。

港股的股权承销方面,海通国际在中资券商中排名第四,仅次于中金、华泰和中信,募资规模或为8.98亿港元,而国泰君安或为1.55亿港元,其合并或可巩固在港股股权承销业务的地位。

综上所述,若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其投行业务或可实现强强联合,有望挑战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的领先投行地位。

再来看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财富管理业务。

2024年上半年,海通证券的股票交易量或为5.8万亿元,基金交易量为1.56万亿元,而国泰君安的股票交易规模或为9.87万亿元,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规模为1.65万亿元,其估算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92%和5.54%。若按此计算,两家券商的合并,股票和基金的交易市场份额或有望提高至7.8%和10.8%。

买卖证券业务是两家券商最主要的手续费收入来源。

2024年上半年,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分别为19.65亿元和11.91亿元,占了其手续费收入的30.81%和33.98%,若两者合并,其合计的买卖证券业务总收入有望达到31.55亿元,高于中信证券的29.86亿元。

零售客户方面,期内海通证券“e海通财”的APP月活为583万人,行业排名第四,而国泰君安的君弘APP月活为828.73万户,若两者合并,其月活或进一步大幅提升。

总结

今年券商合并大潮频现,正在推进或市场传出的交易包括国联证券(601456.SH)与民生证券,浙商证券(601878.SH)与国都证券,西部证券(002673.SZ)与国融证券,国信证券(002736.SZ)与万和证券,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而华创证券入驻太平洋证券的交易仍在推进中。

这次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并购,规模显著,或将改变当前领先券商梯队的竞争态势,或许会威胁到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及华泰等当前在投行业务的优势,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的合并绯闻已传出多时,但未见实质性举动,这次竞争对手的合并,未知是否会成为头部券商合并的催化剂。

另一方面,尽管A股和港股市场是世界交易规模较大的股权交易市场,但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头部券商及投行的规模仍未及得上世界级投行。

2024年上半年,摩根士丹利(MS.US)的投行业务收入达到30.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7.21亿元;高盛(GS.US)的2024年上半年投行业务手续费收入达到38.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14亿元。均远高于中信证券的17.35亿元,以及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11.66亿元和8.54亿元。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国际性的创新企业出海融资,中资券商要把握这样的机会,很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资产与投行业务实力,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投行一较高下,券商合并将是大势所趋。

本文系作者 财华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创新场景TOP50-文章右上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