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惊蛰研究所,作者 | 雨谷
7月20日0点7分,全网拥有10万粉丝的数码博主阿峰,发布了最后一条关于雷军2024年度演讲的微博。而在过去的12个小时里,阿峰一共发布了20条有关小米的内容,其中不仅提到了雷军以及小米折叠屏手机,也有不少关于小米汽车的信息。
近两年,随着华为、小米等科技大厂相继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像阿峰一样横跨数码和汽车两界的博主越来越多。他们是汽车品牌登上热搜的重要推手,在新车发布时为品牌贡献巨大的流量。有时他们又是公众话题的聚光灯,用个人观点引发广大用户对产品的关注。
然而,看似掌握了话语权的汽车媒体们,实则只是表面风光。不久前,某车企邀请汽车博主拍摄宣传视频,1000元的预算,代理还要收取7成返点;稍早前有汽车博主公开吐槽,多个品牌拖欠车马费,最离谱的已经接近一年。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片欣欣向荣之下,汽车自媒体的真实现状却是如履薄冰。
汽车媒体,变了
“以前汽车自媒体主要是车评人,后来汽车厂商越来越多,数码博主也纷纷跑去做汽车自媒体。”在阿峰看来,“新厂商”在汽车媒体圈的扩容这件事情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传统车企占据核心市场的过去,汽车媒体主要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汽车厂商们希望告诉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不外乎产品性能、安全性以及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因此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会用专业化的表现手法,帮助汽车厂商达到传播目的。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厂商们的宣传重心也在发生变化。
“就像老百姓去买燃油车,大多数看的是发动机性能,谁会去看屏幕大不大。但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车机屏幕、智驾功能以及背后的系统生态和汽车本身是一体的。不仅厂商要向消费者宣传这些智能化体验,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也会特别在意这些。”
阿峰表示,传统媒体出身的专业车评人,更专注于汽车性能方面的内容,但对于偏智能化、数码类的体验解读可能有所欠缺。所以数码博主作为补充,提供了自己所擅长的一块内容,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厂商们的需求。
“像是比亚迪、长城、极氪这些厂商,今年都明显感觉到他们在积极找数码博主合作。前段时间小鹏的一次活动上,他们还反思,明明自己的车子做出来非常好看,但是拍出来的照片总感觉差点意思。所以他们表示,想要多找一些摄影博主、数码博主来合作,把他们的车子拍得更好看,把产品的性能体验讲得更清楚。”
不只是厂商有需求,数码博主作为目前占据汽车媒体市场的核心圈层之一,也存在增加收入的“刚需”。
据阿峰介绍,由于大环境的限制以及近几年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的销量不断下滑,数码自媒体们的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体来看,数码博主们的收入减少了3到4成。头部博主受到的影响不大,但是普通数码博主可能现在已经出现接不到商单合作的情况。”
除此之外,数码博主还遇到了实物结算的新烦恼。“我们和品牌之间经常会有一些付费的评测内容合作,现在经常有品牌会说没有预算进行结算,问我们直接用产品置换行不行。所以,我们现在偶尔还要想办法通过二手渠道,把这些实物结算的产品拿去变现,要不然也会面临实际收入减少的情况。”
不过对于数码博主而言,新能源汽车厂商们的投放仅仅是增加了有限的收入来源。阿峰表示,以图文内容输出为主的自媒体,与厂商之间的合作形式主要是直发资讯,需求较多时,一个月能发4到5篇,普通情况下一个月也就一篇。按照每篇1000元的常见价格计算,一个月最多可以增加几千块的收入。
不过,随着跨界博主的群体越来越大,数码博主与新能源车企之间的合作,也开始出现僧多粥少的趋势。“往年的合作需求还比较频繁,但是今年明显合作的账号多了,平均分配下来给到单个自媒体的合作数量也就减少了。”
跨界汽车博主,赔本做内容
同样从数码赛道跨界汽车内容领域的老白,在全网拥有超过200万粉丝。虽然在外界看来,汽车自媒体是当前内容产业的一个新风口,但他表示行业已经非常内卷。
“现在和车企的合作形式基本上都是以视频为主。而且汽车相关的内容生产成本明显更高,从最开始的构思、文案到后面的拍摄、后期制作,不但制作周期变长了,还需要一整个完整团队来支持内容输出。跟数码内容相比,汽车内容的制作成本至少提高了3倍。”
老白告诉惊蛰研究所,过去制作数码产品类的短视频,只需要一个人、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拍摄。对内容要求再高一点,也只是根据具体合作项目增加专业相机、摄影摄像和后期包装的短期成本。但是拍摄汽车相关的内容,首先得有人开车,其次还需要摄影、摄像从车内、车外的不同角度,来拍摄驾车时的场景。“光是人力成本就增加了3到4倍。”
其次,汽车内容的拍摄通常需要在外景完成,这就又增加了场地费用以及来往路费等成本,如果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耽误制作周期,增加更多的时间成本。
“之前我们和外部专业团队合作拍摄了一条用车视频,光制作和后期团队的成本就达到了2万元。厂商实际给到我们手里也才5到8万元,所以汽车内容的制作从专业度、复杂度到整体投入,都比数码内容要高。”
基于合作的前提,汽车自媒体要考虑的也只是如何平衡内容质量和制作成本的问题。但如今,汽车自媒体为了与厂商达成合作,还需要投入一些前期成本。老白告诉惊蛰研究所,大概从2年前开始,汽车自媒体的圈子开始流行了一种潜规则:用买车的方式寻求商业合作。
“其实一开始,自媒体倒不是为了促成一个商业合作而买车,就是单纯地从内容制作的角度考虑:我买了某个品牌的车,并且结合长期使用体验来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消费者看起来也会觉得内容有说服力。”老白说,这种提高内容制作成本的做法,结果加剧了自媒体之间的内卷。
“大家发现媒体跟媒体之间开始内卷起来了,别的自媒体自己买车做的内容好像更有说服力,那我也要买。然后厂商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行业标配。可是这种内容制作模式只适合专业化的自媒体内容团队,并不适合普通自媒体。”
老白说:“过去大家都觉得做自媒体是零门槛、轻资产,只要有一个人弄弄账号就可以了。结果现在硬是把自媒体做成了一个重资产行业,数码自媒体至少人均两三辆车。我们自己都经常开玩笑说,把原来数码辛辛苦苦几年赚的钱全部赔在汽车上面了。”
按照老白的说法,自媒体买车做内容并不确定能够带来商业合作,所以购车支出产生了相当大的内容成本。并且厂商通常还有宣传周期,如果超过半年还没有产生合作,产品相关的内容也没有了关注度,而厂商的产品已经更新迭代,那么只有把车卖掉及时止损。
“如果是新势力的车,到手上先亏5万元,开一年再出手可能要亏10到15万元。”老白说,现在做自媒体的人很多,买得起车的人也不少,但是厂商的投放预算有限,不可能买了车就有投放,所以买车赔本做内容的情况经常发生,“像我上一辆车就亏了十几万元。”
不敢接“大单”,担心忙着讨债
从传统媒体离职后,木子进入汽车自媒体行业已经长达9年,他看过、听过也亲身经历了新能源汽车给自媒体行业带来的动荡。
“最近两年厂商回款的周期明显变长了。以前大概半年就会打款,现在签合同的时候约定的是1年打款,但实际上要等到1年半,甚至还有烂账。”木子特别提到,之前他与恒大汽车以及威马汽车有过合作,但由于对方的经营出现变故,约定的合作款项还有十几万元一直未能结清。
木子表示,类似这种干着干着,突然项目没了、整个公司没了的情况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是因为车企内部管理混乱,频繁的人员变动和业务调整影响了结算流程。车企并没有拒绝给媒体结算费用,但现实是回款周期越来越长。而且汽车自媒体在沟通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被要求打折的情况。
“其实我们在签合同的时候,已经给过折扣了。但是对方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现在要回款,那可能还需要再打个7折或者8折。这种情况在主机厂以及公关代理公司中还挺多见的,感觉非常缺少契约精神。”
据木子分析,自媒体不能及时得到结算很大程度上是代理公司的问题,他进一步解释道:“代理公司经常会接很多个项目,然后又需要给项目垫资,所以有很大的现金流压力。其实厂商未必会延期回款,但是很多代理公司拿到钱之后,并没有直接给媒体全部结清账单,而是拿出一部分资金垫到其他项目里面去,这就导致一部分媒体的回款迟迟不能到位。”
去年广州车展期间,木子通过某代理公司与汽车品牌达成合作,合作费用仅为1.8万元。然而直到今年上半年,木子还没有收到回款。“我们了解到当时其实合作了大概有20个博主,全部的费用加在一起也不过几十万元,但是后来只给其中一部分博主打款了,我们就有点着急。”
木子说,当时的合作品牌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再联系到区区1.8万元的费用也被拖了大半年,他担心最后可能会出现“跑单”的情况,所以选择向汽车品牌直接发函催款。好在最终拿到了合作款项,但是给对方发律师函最后石沉大海的情况也不少见,而类似的经历也让木子在选择合作时变得更加谨慎。
在合作形式上,木子现在更倾向于通过星图、花火等第三方平台来完成交付、打款,甚至愿意在价格上做出更大的让步。“比如本来直接合作我们报价可能是20万,但是如果走第三方平台合作,那我可能10到15万元也愿意接受。因为平台有规定,要么是要求预充值,或者说项目执行完毕后三个月内一定会回款,这样可以省掉很多麻烦。”
木子表示,这样做并不只是考量对方有没有回款的能力,而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成本。“走司法程序去要回来这十来万的债,可能要花个两三年,但是我们不太愿意去耗这个时间。”
与数码博主被要求用产品结算的情形相似,汽车自媒体也遇到了被汽车厂商要求实物置换的情况。“对于厂商来说,他其实是想用实物置换的方式,首先带来销量;另外置换的车型本身也不太能卖得动了,这种情况下,能卖一台是一台;再就是现在新能源汽车降价快,厂商给我们的价格都是官网定价,比实际的市场价要高,对他们来说是赚到的。”
和自己购买车辆制作内容的自媒体一样,实物置换的汽车也只能通过二手渠道进行处理,“我们拍完广告之后,会先问一下公司内部的同事有没有亲戚朋友想要的,我们自己补贴一部分直接内部消化掉,这种处理方式是最快的。另外,市场上也有一些4S店是可以处理类似的试乘试驾过的展车,只要价格便宜,比如11万元的市场价我们只卖10.2万,公里数又很新,客户和我们都很满意。”
有业内人士告诉惊蛰研究所,新能源汽车品牌们在最近几年,不约而同地将更多的预算投入到自媒体KOL、KOC以及网红达人的身上,本质上是因为汽车品牌的传播变得去中心化了。
过去汽车的核心消费者更偏好于观看垂直行业媒体、主流车评人的专业节目,而如今短视频的流行以及碎片化的传播模式,让车企的传播周期越来越长。除了新车发布需要壮大声势拉动销量,智能驾驶功能的科普教学、使用体验分享,也成为车企日常传播的核心内容,这也变相降低了汽车自媒体的入行门槛。
特别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对观点、情绪的注意力往往大于事实,所以只要能够输出观点、传播情绪,就能够帮助汽车厂商吸引潜在用户。实际上,从汽车博主和车企高管之间爆发的口水战,到车企高管联合汽车自媒体进行内容共创、一起直播,都是一场场流量争夺战。
只是当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火爆将汽车自媒体行业推上历史新高度时,专业内容的价值也在不断被稀释。
汽车媒体不该是销售市场的附庸,内容也应当在市场找回自己真正的价值。
*文中阿峰、老白、木子均为化名。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