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ITValue-文章详情顶部

邓焰:新大航海时代商业航天创投前景

钛度号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沿着技术创新链推动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

文 | 钛资本研究院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民营火箭企业的崛起,我国航天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星座的建设、大运力低成本趋势正引领商业航天开启新时代。航天产业快速发展也对我国火箭发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低成本、大运力已成为运载火箭的发展趋势。

新大航海时代,商业航天创投有哪些前景值得关注?近期钛资本邀请厚纪资本副总裁邓焰进行分享,主题是:新大航海时代商业航天创投前景。他专注硬科技投资,围绕国家战略、国产替代、卡脖子技术及商业航天等领域,调研过近百家商业航天企业,是企名片2024年商业航天中国最佳投资人。投资案例包括:格思航天、上海微电子等。本期分享主持人是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康建鹏,他关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拥有丰富的产业和投资经验,曾任职航天科技、IBM、施耐德电气、美国雅培、GE等企业中高管,是法国格勒大学工商管理博士。以下为分享实录:

国家为什么要支持商业航天?

1、商业模式验证成功

我特别关注卫星制造,之前投资了格思航天。我的投资策略紧跟国家战略和交易所支持的领域,我认为航天和半导体是未来重要的投资方向。太空有着丰富的资源,商业航天是“新大航海时代”,这可能成为下一场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这一领域具有商业、军事和战略价值。

航天商业模式已经验证成功。SpaceX的Starlink项目已经实现盈利,这标志着商业航天的商业模式已经成功,不再需要讨论其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Starlink的明线收入来自全球通信服务,而暗线收入包括军事服务,如为俄乌战争提供卫星服务等。SpaceX的星舰发射能力显著提高,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甚至更早实现登月。地球近轨道能容纳约十万颗卫星,SpaceX已经计划发射近半数,而中国的目标肯定是要尽可能占据剩余的轨道资源,这一目标的紧迫性在于,一旦轨道被占用,就永久性地归属于占用国。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如果一个国家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发射足够的卫星,其轨道可能会失效。因此,在未来十年内完成大部分卫星发射计划至关重要。历史上,冷战时期的大国竞争都在太空领域下重注,这一趋势必将延续。

2、推动新技术探索,具备多重价值

商业航天具有多重价值,除了经济利益,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历史上,美苏太空竞赛促进了许多现代技术,如彩超、心率表、数字体温计、脱水蔬菜技术、干燥剂、太阳镜、条码扫描器和无线电设备等的发明和应用。这些技术最初是为了应对太空极端环境而研发,后来转为民用。

商业航天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较差,多个邻国拥有核武器,近些年发生过多次邻国越界冲突,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将减轻边防压力,提高对边境地区的巡检能力。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中国能够更高效地扫描边境地区风险,及时发现潜在威胁。此外,更多的导航定位卫星将提高导弹的精确度,从米级提升到厘米级,显著增强导弹打击能力。

随着SpaceX等公司的卫星互联网部署,可能会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以俄乌战争为例,卫星服务在现代冲突中具有重要性。我们需要为未来可能的太空冲突做准备,卫星网络不仅可以监控威胁,还可以在太空中拦截飞行器,提高导弹拦截能力。他还提到,从太空投送军事物资和力量的速度极快,且难以拦截。

卫星互联网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的重要性。2008年地震期间,地面通信设施受损,卫星通信成为关键。卫星互联网的建成将实现全国信号覆盖。

3、商业价值

商业航天主要由通信市场、遥感卫星和定位卫星三个模块组成,其中通信市场是目前中国发射卫星的主要领域。目前估计通信市场的规模至少在十万亿以上,基于中国移动市值2.3万亿,服务全球市场的潜力至少有五倍,可能孕育出五个中国移动规模的公司。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信信号非常差甚至没有信号,卫星互联网建成后,除了服务国内,还将服务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帮助其跳过移动互联网,直接进入卫星互联网时代,卫星互联网可能成为下一代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

遥感卫星方面,目前中国的遥感卫星数量较少,无法满足频繁拍照的需求,而卫星互联网的建成将极大地扩展这一能力。遥感卫星的应用前景广阔,包括实时监控、精确天气预报、自然灾害预警、能源勘探和太空监测等。

定位卫星方面,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定位精度将提高到厘米级,地图更新速度将加快,这将极大地推动高精度地图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同时,定位卫星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应用也将增多,提高导弹打击能力。

商业航天的发展将推动大量企业的诞生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中国要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破,包括航天、AI、核聚变、超导材料等。商业航天是国家未来布局的一部分,旨在解决技术瓶颈问题,推动国家发展。

4、历史经验

在商业航天的成功因素中,市场化运营具有重要性。以哥伦布大航海和郑和下西洋为例,哥伦布的成功在于市场化融资和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营,而郑和的航海因财政压力而未能持续。邓焰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商业运营经验,为商业航天提供了基础。

5、世界行业格局

在航天领域,中国一直自主发展,不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中国拥有必要的技术,且商业化能力强,国家政策也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例如,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已写进十四五规划,总理在两会上强调加快商业航天发展,国家制造业转型基金等国家层面的投资也在支持这一领域。

目前,全球只有中美具备发展商业航天的条件,美国第一,中国第二。他认为,商业航天是大国的游戏,需要广阔的领土、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经济体量支撑。美国的火箭技术领先于中国,但中国产业化优势明显,有望通过饱和式追赶实现技术突破。中国有约20家火箭公司在不同技术路线上竞争,国家队也加入商业火箭竞争,显示出国家对商业航天的重视。中国在三到五年内能实现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技术,有望大幅降低航天成本,实现航天领域的白菜价,推动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

商业航天产业链

商业航天产业链主要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卫星运营商、卫星制造商和火箭发射服务。产业链与早年的汽车产业链相似,最有投资价值的是产业链的金字塔尖,即整车和电池。卫星运营商和卫星制造商是能产生大市值公司的关键部分,而火箭发射则占据了卫星上天成本的大约一半。

卫星是消耗品,由于无法在太空中维修,几年后必须更换,这使得卫星制造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预测,卫星制造领域将诞生大市值公司,尤其是卫星运营商,它们可以对标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服务全球市场。

垣信卫星和中国星网,这两家公司是国家队,分别由上海国资委和中央控股,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中国民用卫星通信。这两家公司如果上市,长期看市值有望达到万亿级别。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领域将产生千亿级上市公司,以格思航天为代表的卫星制造企业,可以对标富士康这类制造商,它们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快速盈利。

中国卫星作为上市公司,年产能仅十多颗卫星,市值在300到400亿之间。而中国的目标是发射数万颗卫星,我们未来的卫星制造需求将是现在的数十倍,未来卫星制造领域也将诞生现在十倍体量的上市公司,这表明卫星制造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产能的扩大,相关企业将实现营收的大幅增长。

卫星产业链还包括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定位卫星等多个细分市场,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和商业潜力。整体来看,商业航天产业链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和投资价值,预计将在未来产生多个大市值公司。

我们来看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投资价值,卫星运营商、卫星制造商和火箭发射服务是三个核心领域,最有可能出现大市值公司。通信卫星是当前最紧迫的需求,也是国家首批发射任务的主要类型。在通信卫星领域,通信载荷有潜力孕育出百亿级的公司,卫星运营环节则可能产生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企业。激光通信具有巨大潜力,因为太空的真空环境非常适合激光传输,且激光通信速度快,没有障碍物阻挡。

在卫星制造方面,相机是遥感卫星中最有价值的组件,因为其清晰度要求极高,以适应卫星高速运行时对地面的拍摄需求。火箭发射服务也很重要,火箭发射服务被比喻为太空快递公司,因为未来需要频繁地发射卫星来替换老旧的卫星。

火箭发射领域有不同技术路线,包括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如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以及火箭材料的选择,如不锈钢和铝合金。虽然固体火箭技术成熟,但因其技术特性成本难以降低,无法回收利用。相反,液体火箭具有回收潜力,有助于降低长期成本。液氧甲烷被认为是长期的最佳技术路线,因为它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在其他行星上生产,适合人类成为星际物种的未来。

产业链中其它环节也具有潜力,如通信芯片、卫星推进器、太阳能板和天线等,尽管这些领域可能不会产生超大市值的公司,但仍然具有投资价值。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其重要性和盈利潜力。

测控服务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个模块,厚纪投资了航天驭星,认为这一领域有可能出现百亿级的公司。这些提供测控服务的公司类似于行业的“卖水人”,无论卫星运营盈利与否,都需要这些服务来跟踪和管理卫星。

商业航天产业链具有丰富的投资机会,从卫星制造到火箭发射,再到测控服务,每个环节都可能孕育出不同规模的公司,整个产业链预计将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而蓬勃发展。

问答

Q1: 近期火箭公司试验失败有什么看法?

A:尽管我没有投资火箭公司,但我相信这一领域非常有投资价值,并且将会出现大型公司。火箭发射的失败并不是坏事,反而可以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民营公司在火箭研发上可以更加大胆,即使遭遇失败也应继续尝试和调整。中国的火箭公司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很有可能实现火箭回收技术,这并不是一项难以攻克的技术。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失败,公司可以逐步改进技术,最终取得成功。即使是SpaceX的马斯克也是经历了多次发射失败才实现火箭回收的,因此民营公司不应害怕失败,而应将其视为通往成功的一部分。

Q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对全世界的各种的火箭技术卫星技术都密切跟踪,如果有些技术体制内做不成的话,商业航天公司也难以做成,即使做成也是极大的浪费资源,您怎么看?

A:尽管体制内的技术实力很强,但由于保守的态度和对成功率的高要求,体制内往往不会采用新技术,导致创新受限。体制内的技术积累并不会因为保守而落后,实际上,体制内的技术可以很强大。体制内和民营资本在商业航天领域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体制内可以专注于基础研究,而将新技术的商业化任务交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技术应用上可能更加大胆,有助于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民营火箭公司的技术根源很多也是来自体制内,现在需要民营企业来实现这些技术的商业化。

钛资本研究院观察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方案。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沿着技术创新链推动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国家政策支持创新驱动、聚链成群、共建共享,高效协同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各领域的协同融合,激活全产业链生态赋能新引擎。

本文系作者 钛资本研究院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创新场景TOP50-文章右上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