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ITValue-文章详情顶部

中国5G商用五周年回顾:全球遥遥领先,等待下一次爆发

钛度号
五年磨一剑。

文|雷科技

从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发放四张5G商用牌照算起,国内5G商用已满五周年。作为当下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5G曾寄托着各行各业的希望,也给普通用户带来了新的用网体验。

过去5年时间里,5G技术在不断进化成熟,并且逐渐普及落地。如今,国内已经建起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拥有数量最多的5G用户。

同时,5G技术仍然在持续演化,迈向下一个阶段。5.5G未来的逐步落地,将赋予5G新的技术特性和优势,它给用户以及行业带来的影响,也将是全方面的。

商用五年后,国内5G已遥遥领先

回顾国内5G的商用历程,可以发现,在5G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方面,我们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遥遥领先。我国正式发布商用牌照是2019年6月6日,同年10月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就公布了5G商用套餐。而电信组织3GPP直到2020年7月,才正式冻结5G标准Release 16。在5G商用启动上,我们至少领先全球半年多时间。

那么,经过5年时间的建设和落地,到了2024年的今天,国内的5G有哪些成绩了呢?

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说话,据工信部披露,截至今年4月末,国内5G基站总数达374.8万个,比2023年末新增37.2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1.7%。2023年,中国移动累计开通5G基站194万个,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联合共建的基站数量在2023年底达到了130万个。另外,作为5G时代出现的第四大运营商中国广电,在5G建设方面则是和中国移动达成了密切合作。

而5G手机用户数上,则有两个统计指标,一个是运营商公布的“5G套餐用户数”,另一个则是接入5G网络的用户数。根据运营商们公布的Q1财报,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移动5G套餐用户数为7.99亿、中国电信5G套餐用户数为3.29亿、中国联通5G套餐用户数为2.69亿,三家加起来达到了13.97亿。

当然,这项数据略有些水分,因为办理了5G套餐的用户,不一定会用5G手机和5G网络。而工信部公布的5G手机用户数则显示,截至4月末,国内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了8.89亿,在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每两个手机用户中就有一个是真实使用5G网络的用户。

(图源:工信部)

现在,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国内新上市的智能手机哪怕是低端的入门机,绝大部分也都是支持5G网络的。5G终端成本的下降,也是推动5G快速普及渗透的关键因素。信通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4月,国内5G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了7666.5万部,占同期手机总出货量的83.8%。而2023年全年,国内5G手机的出货量为2.40亿部,占比达到了82%。

作为对比,全球范围内,5G基站的总数大概为500万个,中国占了大概七成。根据爱立信发布的移动趋势报告,全球5G用户数约为16亿,以此估算的话,中国5G用户数在全球的占比超过了一半。市场分析机构MIC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约为6.6亿台,国内的出货量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以基站建成数量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5G用户数量以及5G手机出货量上,国内的5G在普及落地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实现了遥遥领先,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领跑的角色。

5G带来体验升级,但还没等到杀手级应用

5G商用之初,5G被宣传得最多的就是三大特性:高数据吞吐量、低延迟和大容量。其中,3GPP 2019年冻结的Release 15标准明确了5G的eMBB特性(更大的数据吞吐量和更快的网速),2020年冻结的Release 16标准则增加了uRLLC(低延迟)、mMTC(大容量)这两大特性。到了2022年,3GPP又带来了Release 17标准。R17主要针对5G商用落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比如拓展了毫米波的频谱、增加了终端的天线路线上限等。

在用户层面,对5G技术最明显的感知其实就是更快的网速。5G商用初期,运营商能给用户提供的网速最高能达到1000Mbps,尽管实际网速可能会打折扣,但普通用户很多时候都能体验到几百Mbps的下载速率。高网速带来的体验升级是很明显的,智能手机上,下载大型游戏、观看超高清视频都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相对来说,5G低延迟特性能感知到的场景相对要更狭窄些。对一般用户来说,对延迟要求较高的场景主要是网络游戏,FPS、MOBA类游戏对延迟更为敏感,延迟的高低往往会决定游戏出招及不及时、甚至直接决定游戏过程玩家的胜负。另外,对云游戏、云电脑这类应用来说,低延迟的5G也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而mMTC大容量特性,坦率说,普通用户的感知度很低。5G理论上说可以接入海量的设备,但一般消费者并不会拥有特别多的5G设备,绝大部分人常用的5G终端其实就是一部智能手机。当然,智能家居的普及下,很多人的家庭联网设备数量在迅速增加。只是,家庭场景下,充当网络基础设施的仍然是有线宽带,而无线路由技术的发展,满足了这部分大容量接入的需求。

不过,5G的uRLLC、mMTC特性,真正的用武之地其实是B端行业。比如说,5G的低延迟能让远程医疗变成可能,它的大容量优势对于户外部署的IoT设备则能够提供更有力的网络支持。而且,5G的出现和普及,在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比如,中兴在南京打造出了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通过建设5G宏基站的方式,实现了对厂区内外5G信号的覆盖。在这些网络设施的基础上,中兴打造出了5G智能车间、工厂数字化运营、智能仓储及配送、5G智慧园区等。其中,在厂区的物流区,中兴配备了5G模组的AGV机器人,可以实现物料无人化周转,从而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

联通则和华为在广东阳江开发了全国首个5G海洋专网和5G数字渔船系统解决方案,能够对渔船海上作业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官方称,该系统采用3.5GHz频段部署,在61公里远海范围,仍能达到下行60Mbps、上行2Mbps的接入能力,数字渔船在出海时能随时保持联网,遭遇危险时也能即时求救。同时,这套系统还将7000多艘渔船纳入管理,这样休渔期和台风期间,也能通过5G网络来调度船舶回港。

另外,在5G的商业模式上,运营商开辟了5G切片的新玩法。具体来说,企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为5G的单项特性买单,比如说对低延迟敏感、对高速率不敏感的场景,那么购买低延迟专网即可。这种模式,有助于了5G资源的集约化配置,避免了浪费和滥用,也能帮助运营商更好地获得5G商业收入。

总体来看,5G在各行业内实现了初步应用,但还没有实现大规模普及。而对普通用户来说,5G带来的网络体验的升级,但尚未催生出杀手级的应用场景。过去,3G的普及,直接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并带来了微信、微博等现象级的通讯、社交应用;4G时代,网络速率的飙升,更是催生出了短视频这一流行至今的现象级应用。

而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则仍然没有出现。对一般人而言,5G更像是4G的放大版,它让4G时代出现的短视频、大数据量游戏的体验更好了,但人们更加期待出现一种全新形式的流行场景。

迈入5.5G时代,5G将迎来新机遇

今年年初的MWC24上,国内乃至全球运营商巨头中国移动官宣了5G-A的商用计划,而到了3月底,移动更是正式宣布在国内启动5G-A商用。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陆续开展了5G-A设备采购和局部地区小范围内的试点。随着5G-A的逐步落地,国内5G技术的发展应用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较为系统地介绍过5G-A的概念。具体来说,3GPP组织确定的Release 18及之后的版本,都可以称之为5G-A。5G Advance可以理解为高级或增强版的5G,因此很多场合下,它也会被称为“5.5G”。而相比以往的5G,5G-A也会带来一系列新能力,包括超高网速、RedCap技术、更低时延和更精准定位、更强的AI算力等。

对普通用户来说,5G-A最直观的感受仍然是更快的网速。5G-A的理论下行速率提升到了10000Mbps,实际使用时虽然会打折扣,但提升还是很明显的。此前小米系统软件部总监张国全就晒过测试图,小米14 Ultra跑到了超过5000Mbps的下行速率。

当然,5G-A更大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B端领域。比如说,5G-A的RedCap,能够有效降低IoT类设备的部署成本,这样海量物联网产品都能低成本地接入轻量级的5G网络。而且,5G-A将会有更强的AI能力,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5G基站能够直接提供算力,变成小型服务器,然后通过高速的5G网络传递出去,为AI设备提供支撑。在港口、矿业等领域,5G+AI能提升自动化作业的能力,同时通过自动感知和监测的新特性,帮助工业生产修正错误、规避风险。

回望过去5年里的5G发展历程,5G技术在国内的落地普及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在各项数据、指标上,中国5G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引领作用。

对普通用户来说,5G切实带来了用网体验的升级,而且5G的基础设施的快速全面普及,让大部分人都能随时感受5G的魅力。不过,5G的发展普及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5G技术不可避免带来更高的成本,同时缺乏真正的现象级应用。

但整体而言,通讯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而且5G技术还在不断进化升级,在5G时代的下一个五年里,5G有望和生成式AI等新技术融合,催生出新场景,给行业与社会带来更多的改变。

本文系作者 雷科技leitech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