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夏能源网
华夏能源网获悉,5月14日,拜登政府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严格的新关税,包括电动汽车、半导体、太阳能电池、锂电池、钢铁和铝等产品。其中,涉及对中国“出口新三样”调整的税率包括:
将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四倍关税,税率从25%提高至100%;
将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的进口税翻倍,从25%增至50%;
将对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关税税率从7.5%提高到25%;2026年,非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关税税率将从7.5%提高至25%,电池零部件的关税税率将从7.5%提高到25%;
早在4月初,美国本土一家证券机构就曾警告,美国很快会迎来新一轮关税,如今落地实锤(见此前报道《欧美“双反”再起波澜,中国光伏出海麻烦又来了?》)。
这是拜登政府审核完上届政府对中国301关税后作出的决定,也是近年来美国对中国产业打压升级的缩影。
关税新政宣布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拜登政府进一步增加对华关税,是错上加错,只会显著推升进口商品成本,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更多的损失,令美国消费者付出更大的代价。
事实上,美国针对中国光伏行业的打压、制裁已前后持续十余年。然而,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中国光伏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超越美国企业,还加速全球布局,光伏各环节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85%。
那么,本轮关税壁垒会否伤及中国光伏?对光伏及锂电行业的全球化之路,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拜登的关税霸凌逻辑
拜登本轮新关税政策,首先是美国政府推动“制造业回流”计划的进一步升级。
2021年拜登上任后,通过了多项财政刺激法案,大行本土“补贴”之策,包括《美国救助计划法案》《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四项法案总预算合计超过4.2万亿美元,后两项法案就为芯片、半导体、电动汽车、清洁能源以及发电设施等关键科技产业领域提供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巨额补贴和税收优惠。
2022年8月,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计划拿出约3690亿美元扶持美国本土清洁能源产业,并试图通过政府补贴来弥补美国光伏产业链的成本劣势。其中,按照硅料3美元/kg,硅片12美元/㎡,电池片0.04美元/W,组件0.07美元/W的标准向企业发放补贴。
这一法案的核心目的,是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提升美国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社会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抗国内失业问题。
其次,是美国进一步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实施封锁,希望全面封堵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无论是进口电动汽车税率提升至100%,还是太阳能电池进口税率提升至50%,力度都是空前的。背后实际上是美国方面对中国优势产业的忌惮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新关税整体规模为180亿美元,仅占2023 年中国对美出口和中国出口总量的3.6%和0.5%。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国光伏企业而言,本轮税率提升带来的影响有限。
但美国市场依然是世界第二大单一光伏市场,随着近几年来美国对清洁能源的政策推动,美国本土光伏市场回暖,对光伏产品有巨大需求,且规模、增速和利润均有相当大的空间,但本土产能严重不足,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利润高地。
WoodMackenzie统计显示,2023年,美国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177GW。预计到2034年,美国光伏总装机容量将增长到673GW。这意味着,美国本土市场未来十年仍有接近500GW的增量空间。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光伏组件产能不足。2023年底,美国本土组件产能仅有13GW。
这么大的市场空缺,该由谁来填补?中国光伏企业竞争力在全球独一无二,如果能顺畅进入美国市场,将是难得的“大蛋糕”。但是,在美国一次次的打压、限制下,中国光伏企业只能望“美”兴叹,基本与美国光伏市场无缘。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强势回应称:说到底,美国就是在打着“产能过剩”的旗号对别国先进产业进行打压,以“公平竞争”为借口搞保护主义,践踏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是赤裸裸的“霸凌霸道”。
汪文斌还称,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在内,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在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市场竞争之上,取得的领先地位是比较优势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来自所谓“补贴”。
“补贴补不出产业竞争力,保护也保不出真正强大的企业。” 汪文斌指出。
关税“大棒”影响有限
自2011年以来,美国几乎每年都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台新的制裁政策,逐步提高关税,限制中国光伏产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美国市场。
然而,每一次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压,都展现了中国光伏企业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市场韧性。
2011年到2014年,美国三次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措施相继公布后,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加速开拓其他国际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并在东南亚设厂,规避美国关税,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竞争力;
2018年,美国发出201和301关税调查,中国光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渗透美国和其他市场,少量建设生产基地,提升中国光伏的国际形象和品牌认可度;
2021年,针对新疆产品的进口禁令发布后,中国光伏供应链再次优化,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产业多元化能力;
2022年,拜登的制造业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计划通过税制改革减少财政赤字,并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支出约3700亿美元,其中就包含对光伏产业的补贴。
法案发布后,美国光伏迎来一波扩产潮。除了本土企业外,中国光伏企业也纷纷寻求在美国本土建设工厂,输出中国光伏技术优势。
美国反复打压制造业进口的一系列政策,适得其反。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措施没能真正救活本土企业,还使美国光伏产业链发展迟缓,产品供应紧张,价格高企,逐渐丧失竞争力。中国则凭借完善的产业链,打造出质优价廉的产品,畅销全球市场。
如今的中国光伏行业,已经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强大到让美国光伏企业连背影都看不到。
根据行业资讯媒体InfoLink Consulting公布的2023全球光伏组件出货排名,前十名均为中国企业,仅有一家美国公司Frist Solar并列第10名。但如果从实际出货量看,Frist Solar早已经掉到十名开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此前对华夏能源网表示,欧美市场从贸易壁垒的途径,已经很难限制中国光伏产业了。美国本土产能还远未形成,对进口组件的任何限制,都可能影响其国内装机需求。
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据穆迪公司推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加征对华关税92%的成本,美国家庭每年增加开支1300美元,美方的保护主义举措还对全球产供链的安全稳定造成更大破坏。
登陆美国本土进程加快
为应对美方历年来高高筑起的贸易壁垒,中国光伏的发展可谓是一路“升级打怪”,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化解不公平贸易带来的各种限制。
此前,为应对美国“双反”、201、301条款封堵,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前往东南亚设厂。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从中国直接进口光伏组件实际上占比不到0.1%,从东南亚进口组件占比达80%以上。
不过,随着美国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反规避调查落地,悬在东南亚光伏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随之落下,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向美国出口光伏产品的路也被堵上。
自《通胀削减法案》实行后,中国光伏企业摩拳擦掌,开始了赴美建厂热潮。赴美建厂,已是中国光伏规避贸易壁垒的最后一招。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近两年来,包括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等企业均已陆续在美国本土建厂,中国光伏将是在美国市场最为重要的力量。
然而,在美建厂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坑”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建厂,面临着建设成本高昂、管理风险、本土化落地等多重挑战。最为重要的是,政治风险永远是意想不到的,不排除美国某些政治议员再整出审查、限制甚至冻结中国投资的“幺蛾子”,中国光伏可能会面临着“有去无回”的风险。
但随着拜登政府新关税的进一步围追堵截,以及财政补贴刺激等多重因素下,中国光伏龙头赴美建厂既是被逼无奈,也是势在必行。
压力将成为动力,挑战更意味着机会,这将加速开启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2.0时代,真正成长为全球制造、全球销售的世界级企业。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