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GPLP,作者 | Perry
来自中国香港巨头家族的“活水”再次涌向内地。
近期,在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的利丰广场新园区——Young Park青年广场焕新启幕仪式上,已超过百年历史的中国香港冯氏集团(原名利丰集团,成立于1906年)宣布与弘毅投资共同成立10亿元规模的“AI+时尚”产业基金。双方将在上海利丰广场这个汇聚时尚科技的据点,共同建立AI for Fashion联合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建设高质量的孵化器,搭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双方合作形成的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指导。
这是近两年来冯氏集团的再次“出手”,也是与弘毅投资的再次合作。
早在2017年,当时陷入经营困境的冯氏集团,被迫出售非核心业务以换取“生机”,弘毅投资解囊,并与之共同成立利弘投资(经查询,利弘投资到目前并没有过多的投资)。
此后,冯氏集团数次与大型企业、机构,合作成立基金,做起了LP。
例如,2018年,冯氏集团与Investcorp(中东地区另类投资管理平台)、华润集团旗下华润资本共同发起了“亚洲食品基金”(所属地为中国香港),并投资莫小仙、利嘉食品、味驰品食集团等一批亚洲消费企业。2022年5月,冯氏集团与华润再次合作,双方签署协议成立3亿美元投资平台,聚焦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有潜力引进或扩张中国市场的优质品牌、产品、服务及创新技术,帮助被投企业扩张业务;10月,冯氏集团旗下冯氏资本出资,与Investcorp再推出5亿美元基金,专注大湾区企业控股权收购,以及参与私募股权市场。
有上百年历史的冯氏集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路径?
百年冯氏“两起两落”,跨越数个周期摸索出“自己擅长的”?
1906年11月,冯柏燎(时年26岁)从中国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回到广州,在这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友人李道明,李道明家境殷实,并拥有一家名叫宝兴瓷庄的瓷器商店,专做全国各地瓷器的销售,而冯柏燎英文优异,二人一拍即合,成立中国香港利丰公司,冯柏燎占股51%,李道明占股49%。“利丰”寓意“利润丰厚”,含义简单直接,同时,也取二人姓氏的谐音。
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家由中资完全控股的出口贸易企业,成立初期主要经营瓷器及丝绸贸易,此后扩展至竹藤器、翡翠、象牙、手工艺品及烟花等。
1915年,冯柏燎在由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回国途中,结识纽约伊拿士有限公司(Ignaz Strauss&Co,Inc)的约瑟夫·聂沙(Joseph N.Sipser),并跟其建立了深度合作伙伴关系。
此后,利丰在中国香港设立办事处,广州做为其总部所在地。上世纪30年代之后,业务中心逐步迁移至中国香港,同时,利丰掌门人逐步从冯柏燎转向二代(由于长子早年过世,冯柏燎二子冯慕英、三子冯汉柱和四女冯丽华为主要介入家族经营的管理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利丰成立多家外贸公司,仍以进出口业务为主营,后因战事发生变化,利丰损失惨重,冯柏燎也因病去世(1943年4月),利丰另一位创始人李道明在冯柏燎去世后于1946年将所持的集团股份全部出售给冯氏,冯氏家族正式掌控利丰集团。
之后,利丰集团依靠圆珠笔,使低谷中的公司再次崛起,并赚取了丰厚的回报(1美元1支的价格买进,可以300-400港元卖给批发商)。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因经营需要,冯汉柱将儿子冯国伦以及冯国经从国外召回协助,彼时的两个儿子均已从哈佛大学毕业(冯国纶,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学士学位,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及中国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工商管理学博士学位;冯国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士及硕士,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职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希望借助他们学到的先进知识,推动公司现代化。
上世纪70年代中国香港经济腾飞,市场及股市火爆,利丰海外客户大量增长,其名下合作及拥有股份的公司超过千家,于是,利丰对旗下业务进行重组,并于1973年4月17日在中国香港上市,并获得了超113倍认购,冯氏家族在上市公司中持有74.92%的股份。上市后,利丰的实际管理工作逐渐转由冯国经、冯国纶第三代负责,开始了多元化发展。通过与国际大型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公司从贸易扩展至航运、零售、地产、仓储、信贷及保险、风险投资(1986年,利丰集团在美国设置企业风险投资部门)等多个领域。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在航运方面,1973年,利丰贷款180万美元购入二手货轮“广丰轮”,1978年再购入货船“文丰轮”;在零售领域,1977年,利丰与美国女装服饰集团 Leslie Fay 合资成立利辉国际,1978年和1986年,分别与美国玩具公司Galoob(嘉乐宝)以及Toys“Я”Us.Inc.合作,组建联营公司,Toys“Я”Us.Inc.的中国名称即玩具反斗城,在便利店、地产、仓储、信贷等领域,也有诸多经典的合作案例。进入新世纪,随着商业模式的更迭,利丰传统的经营模式逐渐陷入困境。2012年,利丰重新整合贸易、物流、分销和零售四大核心板块,开始全面“瘦身”,并更名为冯氏集团。同时,冯氏家族的第四代冯裕钧开始登上舞台。此后,利丰因业绩下滑严重,被剔出港股蓝筹股行列。
“抛售”与“合作”,冯氏集团的自救之路
更名后的冯氏集团开始自救。
2019年6月28日,淡马锡(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规模为近3000亿美元)控股斥资3亿美元(约23.4亿港元)入股利丰物流,占股约21.7%,第二年(2020年3月),普洛斯与冯氏家族达成私有化共识,总金额为72.23亿港元。私有化后,冯氏家族拥有绝对话语权,普洛斯方面拥有一定的表决权。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各个行业都受到很大影响,冯氏家族旗下产业又受到新一轮打击,通过“抛售”旗下非主营业务,扩展新业态等方式,尝试复苏集团营收,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2021年,冯氏集团进军投资、孵化新业态。
当年LFX成立,定位孵化、投资和营运、赋能供应链相关企业。LFX旗下又接连建立了帮助服装客户加速数字化、3D建模的UNIFi3D公司,为服装和日用百货中小型供应商服务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Air8 昇萃,通过Air8 昇萃与普罗斯合作成立面向中小型供应商的金融保理平台等。
同时,冯氏集团与其它大型央企合作,利用自身优势,强强联合,成立基金,做起LP,意图在投资中发现新的机遇。
其实,冯氏集团并不是服装领域出售、私有化企业的个例,近期包括李宁、Champion(冠军)等品牌在内,都在接触机构,同时,已有数家企业传出破产消息,例如英国本土潮牌Superdry等。
服装品牌做起LP,企业发展的“解药”在投资中?
2019年,李宁(公司)在巴黎时装展走秀时,大放异彩,凭借“国潮”这一概念,迅速出圈,并迎来股价大涨,同年,李宁开始跨界做起了投资,其与莱恩资本共同成立私募基金,李宁投资6100万美元,希望通过这支基金投资国外合适的消费及体育品牌。此后莱恩资本2021年对英国传统鞋履品牌Clarks进行了多数股权的收购,而这笔收购中,大部分资金来自李宁控制的非凡中国(非凡中国已更名为非凡领越,非凡领越现任集团主席为李宁,同时非凡领越既是李宁的联营公司,也是李宁的第一大股东),同时,非凡中国又收购了莱恩资本SPV已发行股权的51%,获得了Clarks的控股权,这等于非凡中国借莱恩资本实现了对Clarks的收购。
另外,在2020年之后,“非凡系”还尝试收购了堡狮龙约66%的股份以及意大利服饰品牌铁狮东尼,2023年12月收购户外品牌火柴棍(Haglöfs AB), 不过从目前来看,影响力均弱于对Clarks的收购。
而近期,有消息称,李宁本人正考虑建立财团收购李宁公司,包括TPG、PAG和高瓴资本在内的多家私募股权公司已被邀请,不过,该消息仍在早期阶段,首先,说服李宁的众多股东,就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服饰、穿搭等领域,私有化、投资、出售等并不是个例,例如上月底,HanesBrands将旗下子品牌Champion挂牌出售,竞标价格为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首轮竞标已经结束,包括Forever 21母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荷兰牛仔裤品牌G-Star Raw母公司WHP Global,以及美国服装代理巨头G-IIII Apparel等在内的公司都参与了竞标。
此外,七匹狼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自己的投资业务,2009年时,又成立了七匹狼创投,2013年,中国服装行业遭遇库存压力,次年(2014年)七匹狼却一口气成立了七匹狼节能环保和启诚资本两只基金,到目前,七匹狼通过多个基金平台,已陆续投资基金超过30只,累计金额已超过50亿元,七匹狼早已不是起初的服装公司,已形成了由服装、股权投资、房地产等构成的现代企业集团。
2022年,森马旗下森马投资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参与投资上海祥禾涌骏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为其有限合伙人,重点关注先进制造、半导体、医疗大健康、新能源汽车相关、新能源光伏与风电相关、新材料、消费电子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其他领域等行业。此外,诸如雅戈尔投资凯石投资、朗姿韩亚及其全资子公司芜湖元祐等,均是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LP。
众所周知,服装行业周期性严重,从疫情开始后,由于产业链的运营受到影响,全球的服装企业经营压力都不断增大,智研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服装行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对于经营现金流还不错的企业,跨界投资,紧随趋势,在新时代中为自己寻找“解药”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投资不慎,也或许成为“饮鸩止渴”,例如冯氏选择与央企以及头部投资企业合作,并投资国家重点扶持的赛道,绝对是上上之策。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