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思享汇,作者 | 刘亚杰,编辑 | 管东生
这一次,海尔来了个大手笔。
根据官方公告,为得到基立福(Grifols,S.A)持有上海莱士4.37亿股股份(总股本占比20%)及对应26.58%的表决权,海尔集团拿出了125亿元的转让价码。按此计算,上海莱士的估值超过了600亿元。
回看上海莱士的市值,自2019年以来起伏不定:2020年中旬一度触及719.24亿元的阶段性高位,随后震荡调整;2023年10月后迎来一波上行,可是触及562.87亿元市值时(12月12日)就失去了向上的动力;进入2024年后,股价还有了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
如此标的,125亿元的价格是否高了?对于本次收购,官方的态度如何?《财经思享汇》与海尔集团进行了深度沟通,就各方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收购背后都有哪些逻辑。
海尔之变
回答“上海莱士贵不贵”的问题,先要看当下海尔发展的模式。
海尔集团官方表示,近年来海尔持续聚焦实业,布局智慧住居和产业互联网两大赛道,特别是将产业互联网视为“第二增长曲线”,未来或着力推进发展。结合官方信息,其产业互联网包括工业、汽车、新能源、数字城市建设等2B业务,其中盈康一生正是大健康领域的品牌。
为扩展盈康一生的品牌影响力,海尔集团层面动作频频,主要通过收购方式完成扩张。截至目前,已经拥有海尔生物医疗与盈康生命两大上市平台,价值可见一斑。
海尔生物医疗是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数字化场景方案服务商,通过生物样本库信息管理系统、冷链监控系统、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等产品布局医疗服务行业;盈康生命通过研发、生产、销售伽马刀等大型放射性医疗设备,以及所持四川友谊、苏州广慈、重庆华健友方三家医院带来收入。
虽然在现有框架内,盈康一生并未涉足医疗保险板块;以“海尔”为名开发的地产项目有限,更无从谈起养老地产,但大生态中工业板块的卡奥斯,以及创业板块的海创汇持有从事保险业务的众淼创科的股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设定,大健康行业主要涉及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健康保障及相关三大板块。截至目前,盈康一生已经直接或间接完成对大健康三大板块的全面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莱士主要从事血液制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凝血因子等产品。按照板块划分,属于医疗产业中生物药的一部分。换言之,通过本次收购,海尔拓宽了医疗产业板块的布局。
海尔集团回复表示,目前海尔在大健康产业打造盈康一生,布局生命科学、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三大方向。在血液制品领域,已推出-196℃-8℃全温域解决方案和冷链运输设备等众多产品,完成收购后海尔能够进一步完善血液制品产业链。
表面上,完成收购意味着盈康一生旗下上市平台从2个变成了3个;深层次,盈康一生可以更直接向内部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上海莱士成了盈康一生解决方案理想的试验田。在大健康生态内部,建立了一套内循环系统。
这样的内循环,海尔已经有了成功经验。第六届进博会上,海尔曾展示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医院使用场景。某种意义上,上海莱士不过是一个新的使用场景。
因此收购上海莱士,绝不是“1+1”与“2”比大小的数学问题,而是要在海尔的生态培养皿上,到底能够结出怎样果实的学问。“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实现协同成长,提升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的综合竞争力。”海尔集团官方表示。
125亿元代表了什么
拓展一处使用场景,或者添加一套内循环系统,就能概括这125亿元的全部吗?
海尔生物半年报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其向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疾控中心,尤其是华兰生物等血液制品公司,以及血浆站等卫生机构有过合作,产品及解决方案应用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只为增加上海莱士一个场景,花掉125亿元,显然是说不通的。
那么上海莱士到底哪里值钱?这要将其放到血液制品行业的坐标系观察成色。
“起步晚、技术能力不足、血量储备不足,中国血液制品企业与国际巨头存在这三方面差距。”大健康领域专业人士张朴(化名)结合宏观经济研究机构MRB的报告,介绍血液制品行业:早期全球血制品行业有超过100家企业,随着行业淘汰不断深入,目前只剩下不到20家企业。
按照“剩者为王”的逻辑,这些企业在技术能力上都有过人之处,而且CSL Behring(1916)、Baxter(1931)、Grifols(1909)等企业成立较早,血液制品储备上非常充足,全球市场占比约80%-90%。
国内血制品企业经历同样的兼并、收购、重组,目前有不到30家具有生产资质的血液制品企业,其中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等大型血液制品公司为第一梯队,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博晖创新等为第二梯队。
叠加一直以来主管部门执行极为严格的要求,血液制品行业供给侧呈现高技术门槛和高竞争压力的“双高”特点。
对比之下,需求侧同样呈现出“双高”特点——高需求量、高增长空间: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人血白蛋白、静丙、凝血因子VIII人均使用量分别为411g/千人、21.4g/千人和0.8 IU/人,均远低于同期的美国(665g/千人、340.4g/千人、4.7IU/人)。
“供给侧产能有限,导致人均使用量并不高,其实市场需求非常迫切。”张朴表示,血液制品资源供需明显不平衡。不过在监管部门的监管与调整下,血液制品价格始终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没有受到外部因素影响。
根据东海证券发布报告,即使2022年初广东区域将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VIII、人纤维蛋白原等纳入集采名单,也没有影响到相关血液制品的价格,中标价格与2022年各省的挂网招标均价较为接近,没有出现明显下降。
结合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27年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空间将有望提升至780亿元左右,2022至2027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1.6%。由此可见,上海莱士并不缺少快速成长的想象空间。
何况近一段时间内,二级市场仍处在震荡调整阶段,众多企业触及阶段性市值的低点。或许9.405元的每股转让价格较发布公告时的8元,溢价17.56%的结果有些高,不过站在动态发展的立场上,这个价格是海尔可以接受的。“海尔看好上海莱士长期发展。”海尔集团回复表示。
变量
即使以面向未来的视角,两家公司合作同样具备想象空间,主要体现在一个“不可替代”以及一个“快速替代”上。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2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血液制品供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合成生物学等创新技术提升产能的设想随即出现。目前,全球范围内众多科研机构已经启动针对合成血液的研究。
根据麦肯锡发布研究报告,预计在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8至3.6万亿美元。一旦合成生物学在血液制品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很有可能改变行业的传统运行逻辑。
国内某生物合成药企工作人员周文(化名)表示,基于理论出发,合成生物学能够生产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血液制品。而且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长,边际成本还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比较明显的下调。
“问题在于,即使成本已经下调,通过生物合成学生产血液制品的成本仍然很高。”周文告知,合成1个单位的血制品,传统低温乙醇法与生物合成法的具体成本上差额,属于企业核心机密,不方便外泄;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二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即使降低边际成本仍然难以落地。
既然生物合成法在血液制品行业推行仍需时日,传统的生产流程就不会改变,这也决定着以上海莱士为代表的血制品公司,仍然具备不可替代性。
至于“快速替代”,主要指的是国产替代的快速推进,能否把握这个机会主要看海尔的能力。
某卫生机构负责人伍颖(化名)表示,截至目前,当地县级妇幼卫生院及下级卫生院等部门仍未设置血液制品运输、保存、使用等设备,仅县医院具备一定能力。一旦病患需要使用仪器,均需要统一到县医院相关科室。
因工作原因,她曾经参与病患的输血任务,接触到相关设备。整个诊室内的设备普遍为进口产品,需要专人操作。“这些领域几乎被西门子、GE、飞利浦等国际厂商占据。”伍颖表示。
海尔集团官方表示,盈康一生致力于高端科研设备、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及应用,在血浆血液成分采集、存储、制备、冷链运输及临床应用等领域已形成产业生态。
“通过与上海莱士互动,了解血液制品行业对关键医疗器械的诉求,从而推出更多具有针对性产品;同步借助国产替代的‘东风’,拉动业务专有设备销售业务,或许也是海尔收购上海莱士的原因之一。”张朴表示。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有助于提升海尔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海尔收购上海莱士是智慧住居和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战略布局
此次收购对于海尔拓展产业互联网赛道具有重要意义
收购上海莱士将为海尔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渠道
海尔通过收购上海莱士,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在智慧住居和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Sorry看成了华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