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是否被高估?

钛度号
这两年印度的经济可谓一鸣惊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砺石商业评论,作者 | 王剑

这两年印度的经济可谓一鸣惊人,2022年GDP涨幅达到6.5%。2023年一季度,印度更是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环境下,GDP同比增长6.1%,位居全球十大经济体的第一名。

IT时代,由于外包产业发达,印度被誉为“世界办公室”,如今又因过快的经济增速,以及庞大的人口潜力,被很多人视为下一个“世界大工厂”。

那么,印度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又是否能真正扛起世界制造业的大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这个古老又神秘的国家。

01 印度文明起源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古印度和如今的印度完全不同。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往南是印度洋,向北是喜马拉雅山,朝东是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只有西部没有多少的天然障碍,其中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算是门户大开,使得无数的外族从西北南下,征服印度。

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也就是著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由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创造。历史上,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与中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属于同一时代。

从时间上看,印度河流域文明比中国文明要早许多年。

公元前2000年时,中国才进入青铜文明,开启了夏商奴隶制时期,而印度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城市文明,到公元前2600年达到鼎盛,人口超过500万,主要为达罗毗荼人。

这是古印度文明的巅峰时期,算是“纯正”的印度本土文明阶段。

不过,公元前19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印度文明彻底因异族入侵而终结。

入侵者是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他们是欧亚白种人的祖先,千百年不断向四周迁徙、扩张、征服,直到其中一支由阿富汗经开伯尔山口南下,征服了当地达罗毗荼人。

古印度文明也自此中断,进入到雅利安人为主角的吠陀时期。

必须强调的是,古印度文明的毁灭,并不只是单纯遭受了雅利安人的入侵而灭亡,这只是史学界相对公认的一种说法。

吠陀时期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这个时期的印度不仅出现了今天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还确立了保留至今的种姓制度,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原本是土著的罗毗荼人却被排斥在四大种姓之外,没有任何公民权,成为了贱民。

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印度进入了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前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国家。

这一时期的印度虽然战国纷争不断,但各类思想却开始萌发,彻底打破了婆罗门教的垄断。

即便在此期间出现的佛教,也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力并不怎么大的宗教。

经历了列国争霸、波斯大流士一世以及希腊的亚历山大入侵之后,印度终于崛起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孔雀王朝,国王是来自古印度贵族家庭的阿育王。

阿育王时期,孔雀王朝又征服了南印度地区,让印度进入到了帝国时代。顺便说下,之所以称为“孔雀王朝”,是由于阿育王家族善养孔雀而闻名。

某种角度来说,阿育王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彼此时间也差不多,但孔雀王朝时间比秦朝长许多,大约为公元前324年到约公元前187年,前后约137年。

虽然阿育王打败了希腊人,但希腊人的势力并未完全从印度消失,而是在印度西北建立了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书称之为“大夏”。

公元前2世纪初,巴克特里亚王国开始崛起,四处扩张,版图东起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恒河中游流域,西达波斯东部沙漠,南抵孟买湾,北界中亚的锡尔河,达到鼎盛。

公元前145年,巴克特里亚王国被大月氏人和塞人征服,其中以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最为强大。

02 复杂的文明融合时期

贵霜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是当时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的世界四大强国之一。

贵霜帝国后期走向了衰落,印度境内再次四分五裂。这时在印度北部的一股古印度人势力崛起了,这便是印度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王朝——笈多王朝。其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鼎盛程度远超贵霜帝国。

公元540年,笈多王朝灭亡,印度再一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疆域既有印度人自己的国家,也有来自入侵印度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国家。

公元11世纪,伊斯兰世界的突厥人开始入侵印度。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定都德里,统治范围在北部印度,统治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公元14世纪开始,崛起的蒙古帝国在中亚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公元1504年,帖木儿帝国灭亡后,其后裔巴布尔率军南下,占领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于公元1526年,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从此,一直如散沙般的印度各个教派和城邦,被蒙古人真正统一了起来。

世界历史中,公认的印度统一且强大的帝国只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与莫卧儿帝国。

世界遗产之一的泰姬陵,就是由于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他的波斯妻子所修建。

时间流淌数百年后,环游世界寻找殖民地的欧洲列强也毫无悬念地来到了印度。

英国人到来之前,首先来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与荷兰人,他们虽然在莫卧儿帝国默许下建立了殖民点,但基本都是以贸易为主,并没有对印度有实质性的影响。

1600年,直到觊觎南亚次大陆许久的英国人来此之后,他们先是以贸易为借口建立东印度公司,逐渐渗透到莫卧儿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每个角落,将莫卧儿帝国皇帝当作了自己的傀儡。

1858年,英国殖民者彻底撕下面具,废掉莫卧儿帝国皇帝,成立英属印度殖民地,设置印度总督,维多利亚女王也多了一顶“印度女皇”的桂冠。

从此,印度在英国的统治下,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殖民地历史时期。

1947年,在世界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浪潮中,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但依然为英联邦成员国。

纵观数千年的印度历史可以发现,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文明,但由于多次受到外族侵略,本土文明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是千差万别的宗教、语言、民俗等杂糅文明。

世界斗转星移,新的世纪已缓缓启动。

英国殖民者到来后,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印度文化造成重大影响,但也让英语及西方文化得到普及,成为如今印度与西方世界交流最大的优势和便利,才成为全球外包服务界的首选国家。

03 “世界办公室”的优势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基地,大约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55%,被誉为“世界办公室”。

过去三十多年,印度的软件业创造的价值超过1900亿美元,GDP占比超过了60%,成为印度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印度服务外包以面向欧美市场的离岸外包为主,其中美国市场约为67%,欧洲市场约为25%,两者合计超过90%。

不免让人好奇,印度是如何成为欧美市场最大的软件外包国度呢?

这或许要拜英国殖民者所“赐”,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英语系国家。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和英语,但英语是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其行政和司法系统皆以英语为官方语言。

因此,以英语为主的全球电话呼叫行业,印度就比其他国家有着天然的语言优势。

上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为了节省企业人力成本,就将远程售后服务转向海外,也就是俗称的全球电话呼叫服务。

英语为官方语言,薪资成本不到十分之一的印度,自然成了最佳首选。到上世纪90年代,全球打出去十个售后电话,超过一半都通向了印度。

如果说电话呼叫还属于技术不算高的工种,那么需要知识高度密集的软件外包行业得以落户印度,离不开印度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依赖的是印度多所世界级的理工大学。

网上曾有个段子说,有个美国人很佩服一位印度同学居然能考上麻省理工,可他却遗憾地表示,自己是由于没能考上印度理工才来的麻省理工。

成立于1951年的印度理工学院是一所在世界享有盛誉,但也是录取率极低的大学,甚至比一些欧美著名高校还要难考。

每年印度理工学院招生人数大约是8000多人,但印度国内算上应届、复读等考生,报考人数超过60万,录取率还不到2%。难怪印度人自己都说:一流的学生进理工学院,二流的学生才出国念美国名校。

除了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的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等知名理科院校均已跻身QS世界大学500强排名,更是亚洲排名最前列的理工科大学,所有教材和教学均与欧美先进国家同步。

正因为印度的教育技术和语言体系与欧美国家毫无代差,全球软件开发项目最看重的CMM认证的公司中,75%是印度公司;全球最多通过ISO-9000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印度。

欧美市场青睐印度还有一个原因:在世界全球化体系中,印度能提供极为专业和贴心的外包服务。

因为时区的差异最终可以降低项目的成本以及总交付时间,印度的外包公司为全世界客户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持的同时,还能根据客户所在国家的时区调整工作和作息时间。

这种专业贴心的服务是任何欧美国家都做不到的,自然为印度吸引来大量海外软件外包订单。

04 印度外包产业的渊源

当然,跨国企业愿意选择印度作为软件外包公司,不仅仅看中印度的软件公司拥有现代化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能处理复杂的软件项目,关键还是人力成本的“性价比”超高。

印度一名软件工程师平均年薪大约是555000卢比(大约54970元人民币),其中安卓开发者平均薪资大约是420997卢比(大约41697元人民币),苹果开发者平均薪资大约是459735卢比(大约45534元人民币)。

哪怕全球现在最火热的AI人工智能工程师平均薪资也不过是750000卢比(大约74283元人民币)。

即使在中国,普通的安卓工程师的年薪都超过了20万元人民币,差不多是印度同行的5倍。

换到欧美等国,一名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10万美元(大约63万元人民币),即使刚刚入门的软件工程师也能拿到最少6万美元(大约37万元人民币)。

说到底,印度软件外包工程师“价廉物美”,才是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的核心要素。

提到印度的外包产业,不能不提被印度称为“印度IT之父”的F. C. Kohli,同时也是印度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塔塔咨询服务(TCS)的创始人。

1968年,Kohli以塔塔电气公司(Tata Electric Companies)总经理身份被集团委派经营初创的塔塔咨询服务(TCS),靠着给银行和企业做软件外包逐渐站稳脚跟,随后又将业务拓展到了海外市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塔塔咨询服务通过软件外包逐渐在英美等国家声名鹊起,订单多到忙不完,分身乏术的Kohli于是开始将大量的海外软件外包订单转回国内,交给各类中小企业完成,自己做起了软件“包工头”。

可印度当时的教育和专业程度远不能满足需求,Kohli便在印度各大城市建立了十多个软件培训中心,大量招募软件人才进行培训。

学习者在Kohli开办的培训机构不仅可以学到最先进的软件开发知识,更能在培训结束后立即上岗就业,堪称印度软件业的“黄埔军校”。

彼时,全球各国还没意识到信息产业的巨大潜力,还醉心在制造业上,客观为印度发展外向型的软件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在Kohli的呼吁和推动下,印度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决定发展软件行业,不仅不收取任何税务,而且在银行贷款还享有优先权,为这个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那些从Kohli开办的培训机构走出的学员,后来均成为印度软件业的创业者和技术高管,带来了数百万名从业者,并为印度服务业提供了每年超过1750亿美元的产值。

今天,Kohli所开创的塔塔咨询服务已是一家拥有40多万名员工和200亿美元年收入的大公司,也是世界著名的软件外包服务公司。

如果说塔塔咨询服务开创了印度软件业,那么印度首家美国上市的科技公司,同时是世界500强之一的印孚瑟斯则是真正将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发扬光大的企业。

靠着给全球40%的银行开发系统,印孚瑟斯迅速成为世界级的软件服务提供商,客户基本都是世界500强公司。

仅靠软件外包,印孚瑟斯的营收从2007年的30亿美元增至如今的100亿美元。更惊人的是,印孚瑟斯利润率高达30%,几乎是竞争对手IBM和埃森哲的3倍,是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的4倍。

今天,印孚瑟斯与塔塔咨询服务(TCS)、Wipro技术公司、Satyam计算机服务公司、HCL技术公司等科技企业几乎将全球超过70%的信息外包项目统统揽入囊中,成为印度一项真正以全球竞争者的身份参与其间的产业。

这就不难理解印度的软件人才不仅为本国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同时为何也是美国软件业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BBC一份调查显示,400万印度裔美国人中,就有大约100万人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每年,美国签发给外国人的H-1B签证(技术工作签证)中,超过70%都发给了印度软件工程师。

如今,印度裔美国人只占美国人口的1%,但却占到硅谷科技人口的6%,其中还不乏众多硅谷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高管。

当然,能去美国的印度精英在印度庞大的人口总量中属于凤毛麟角,就连国内真正从事软件行业的高端人才也不到千万,对比庞大的印度人口基数,实在是微不足道。

05 “人口大爆炸”

2021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计到2023年底,印度人口可能接近14.29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显示该国人口为12.1亿,这说明过去12年中,印度人口总量已增加了2亿。

现阶段,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达到顶峰,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不断增长的印度在人口数量领域超过中国已毫无悬念。

而印度人口也呈现出三个特点:稠密、不均衡与年轻化。

先说人口密度,印度国土面积仅有298万平方公里,虽然面积没有我国大,但人口密集度达到431.7人/平方公里,远超我国的147人/平方公里。

印度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像印度的大城市,如德里、孟买等南方城市,人口十分稠密,可西北自然条件差的荒漠地带,人口就比较稀少。

不过,印度人口基本还属于年轻化,人口平均年龄仅为28岁左右,比中国的平均年龄38岁整整年轻了10岁。这也意味着,在未来30年内,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会比中国多出1.7亿。

但是人口数量多,不一定就可以赋能到经济上,关键是看人口素质和国家整体产业结构是否匹配。

印度的高等教育很发达,可基础教育,特别是很多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全球72%的文盲人口集中在1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文盲人口达5.57亿,印度居首位,其中女性的文盲率超过30%,男性的文盲率则为20%。

因为长期的重男轻女现象,印度劳动力占比并不高,只占总人口比重的54.9%,其中重要原因是印度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仅为32.5%。

此外,印度总人口中有70%的劳动力正从事农业,原因就是这部分人员的整体文化不高,无法从事需求较高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软件技术行业。

印度的人口总数确实惊人,但经济还是一个“双二元”经济,城市和农村差别很大,而且城市内部存在大规模的贫民窟,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失业和贫困问题,早已成为社会痼疾。

2019年,印度总理莫迪就将印度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称为“人口爆炸”,表示对此“忧心忡忡”。

因此,受限于印度的劳动力素质,印度制造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纺织、皮革、塑料等。

这些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低,又缺乏竞争力,很容易在国际市场中被冲击甚至被替代。

这就意味着,无论谁执掌印度,都要首先发展制造业。

2010年,印度政府就提出“印度制造”,希望能提升印度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但真正启动,还是总理莫迪上任以后。

06 匆匆抛出的“印度制造”

1991年,海湾战争引发国际油价攀升,让印度陷入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外汇储备短缺迫使印度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助。

当时的拉奥政府在IMF要求下,推行一揽子经济自由化改革方案,撤销贸易和外汇管制,鼓励私营经济,同时废除工业许可证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带来了连续三十年的经济增长。

印度经济虽然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有过短暂停滞,但很快在2000年之后恢复增长。十年间的进出口贸易成为印度GDP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1990-2000年,印度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年均为16.67%。2010-2019年,这一比重上升为34.63%。同一时期,印度的外汇储备从50亿-200亿美元左右,跃升至5000亿-6000亿美元。

这一时期的印度经济结构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发展态势:大多数国家基本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顺次演化和递进,而印度却是直接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呈现出典型的“跨工业化”特征。

其中关键就是印度抓住90年代的信息产业,凭借自身优势占据一席之地后,专心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积极发展国际先进服务业,希望通过技术扩散等方式带动整个经济现代化。

但随着全球化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印度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表现在软件服务业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自己并没形成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链,更无法与国内相关产业产生协同效应。

特别是印度埋头软件服务多年,却始终没有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经济强国,且技术性服务业并不能带来更多就业岗位,政府只能寄希望于发展制造业,释放人口红利。

2014年,莫迪上台后,正式提出“印度制造”计划,要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15%提升至25%(2025年),推动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莫迪一系列政策中,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废除了存在65年之久的计划委员会,以“全国改革印度协会”取而代之,形式上终结了长期效仿苏联模式的“半计划经济”。

改革的目的是改善基础薄弱的印度制造业,他随后一系列的“战略”“规划”文件首先提到的都是制造业。

由于印度本国的制造业既没技术又缺乏资金,莫迪便抄了中国的“作业”,仿照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模式,靠吸引外资当作启动制造业的引擎。

为此,印度政府开启面向大企业、大资本、大项目倾斜的“商业友好型经济”,吸引来大量外资企业,其中包括中国的富士康与小米。

但印度最令外企担心的是糟糕的基建,很多地方甚至连基本的电力都无法保证。

莫迪政府为此提出了庞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计划,将铁路、港口、工业走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到优先议程,优先保障这些方向的财政支出,致力于改变印度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局面,同时刺激印度的经济增长。

随后,莫迪政府通过在国内不断推动一些消除内外市场壁垒的改革措施,连续出台五次经济激励政策,并持续推进上台以来便展开的土地、劳动法、税收、外资管理改革。

应该说,一系列的改革和大量外资入驻,令印度经济突飞猛进。先是在2014年,以GDP 7.4%的增速与中国持平,随后在2015年,又以GDP 7.6%的增速超过中国(6.9%),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经济体。

2022年,印度的GDP总量为3.39万亿美元;纵向对比,约为1990年的9.6倍;横向对比,经济规模全球第五,达到中国体量的18.8%。

甚至在国际关系上,莫迪政府也采取十分“圆滑”的态度,与美俄两国关系都不错。能源方面依赖俄罗斯,经济方面靠美国帮忙;在俄乌战争中,又选择了“脚踏两只船”互不得罪,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遗憾的是,经济总量是增长了,可莫迪最期待的“印度制造”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一路下滑,从2015年的15%滑落到2022年的13%。

同时,外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从3.4%下降到2.8%,许多外资企业纷纷撤出了印度。

没办法,印度自身复杂的政治体系,复杂多变的税务迷宫,以及随意性极大的监管政策,始终是外企的噩梦。

甚至对待中资企业,印度都开始动手“抢”了。

07 令人不安的贸易保护主义

2023年4月23日,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驳回中国科技公司小米(印度)针对印度执法当局扣押其银行账户555.127亿卢比(约合46.63亿元人民币)的申诉。

换句话说,印度政府直接没收了小米46.63亿元的财产,小米申诉没有成功。

按照印度的说法,小米(印度)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

原因是小米(印度)从印度往国外三家企业汇出了555.127亿卢比,而这是必须支付给高通等企业的专利费。

印度不管,直接就把钱扣了。

小米是印度最重要的中国投资企业之一,但由于中印边境摩擦,印度先是封禁数百款中国APP,随后又盯上了小米。

其中原因也不只是针对中国的报复行为,重点是印度始终有着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氛围。

简单点说,就是印度为保护本国企业,在贸易上建立各种壁垒,阻止外国商品进入以保护自己的民族企业。

哪怕自己本土企业再差,那也是自家的“孩子”,所以不管你是跨国巨企还是互联网新贵,“该出手时就出手”,一个也不放过。

2014年至2021年,印度国内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公司或办事处,参照印度国内1.2万家外企数量,大约是六分之一的外企已经“跑路”了。

虽然莫迪政府对印度市场化改革很积极,但面对强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也只能听之任之。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族主义以及外资的不断撤离,其实莫迪也难逃其咎。

莫迪上任后推行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帮助印度经济得以快速提升,但最大问题在于:所有政策左右摇摆、前后矛盾。

莫迪一边寻求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和利用外资,另一边又鼓吹“自力更生”,实施贸易保护、加征关税,动辄进行反倾销调查,特别是对中国有着更为明显和苛刻的限制条件。

说到底,他既是希望发展印度产业和经济,但又不得不考虑日益高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和工商阶层利益诉求,想为2024年连任争取选票。

对于莫迪政府来说,眼前的经济增长或许看着不错,但越来越严重的通货膨胀率可能是个大问题。

2019年,印度的通胀率已超过6%,且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双逆差。

目前,印度的一般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10%,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仅利息支付就占预算的20%以上,直接对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和债务稳定性造成影响。

所以,对印度来说,能否成为“世界大工厂”,关键是先解决好摇摆的外资政策,提升人口基础教育水平,建立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体系,同时保持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指标处于合理的平衡状态。

如果仅靠“宰客”与“自嗨”,劳动力再多,也只是多了一批毫无竞争力的乌合之众,更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负担。

印度发射火星探测器后,有西方媒体质问: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穷人都在你们国家,为什么还花大钱干这个?

印度政府发言人回答:如果我们没有伟大的梦想,就永远是伐木人和挑水工。

这个回答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但再伟大的梦想,缺乏踏实专业的技术工人,也只会沦为海市蜃楼。

本文系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印度这几年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咱们很多企业的支持

    回复 2023.08.03 · via pc
  • 印度不讲武德,把企业骗进去杀

    回复 2023.08.02 · via pc
  • 因为就是卖廉价劳动力

    回复 2023.08.02 · via iphone
  • 英国廉价的劳动力,英属的背景都是优势

    回复 2023.08.02 · via android
  • 印度主打一个外包起家,坑蒙拐骗

    回复 2023.08.02 · via h5
5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