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追光动画的“浪漫主义”与电影市场的“现实主义”

钛度号
换个角度看《长安三万里》的“成败”。

文 | 镜象娱乐,作者丨顾贞观

从《白蛇2:青蛇劫起》到《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追光动画的剧本一直被外界诟病,如今追光新作《长安三万里》又被冠以“口碑两极分化”的评价。

争议固然存在,但上升不到两极分化的程度。《长安三万里》无疑是追光迄今为止叙事水准最高的院线电影,也无愧“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之名。

《长安三万里》身上“历史片”与“史诗电影”两大标签,代表着追光的“浪漫主义”,但无论是历史片还是史诗电影,都不是市场当下的主流。因此,外界一度担忧追光败于电影市场的“现实主义”,难越票房这道关山。

上映10日后,忧心追光难回本的观众心终于可以落地,因为真正的现实主义是“好内容自会找到出路”。影片上映前外界对总票房的预测为四五亿左右,如今已然上升到14亿,显然,观众已经给出了选择与评判。

口碑驱动的票房逆袭

最近关于《长安三万里》的讨论中,“口碑为何两极分化”被频频提及,对于这一问题,镜象娱乐的看法是“先问是不是”。

影片豆瓣开分为8分,如今在15万人打分的基数下涨到了8.2分,同时猫眼上,影片在12万人打分的基数下拿到9.4分。一个代表着较为深度的影迷群体,一个代表着更泛化的观影群体,合起来便是“大众审美”。双平台数据,证明了《长安三万里》的质量与水准。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豆瓣上的四五星好评占比77.4%,而猫眼则为95%,这是正向口碑呈压倒性态势的体现。口碑真正两极分化的影片,数据走势上四五星评价与二三星评价占比是接近持平的,追光上一部作品《新神榜:杨戬》就是典型案例。

也就是说,《长安三万里》虽面临争议,但并不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事实上,口碑优势已经成为影片票房转化的关键动力。

灯塔专业版显示,映前媒体对《长安三万里》的票房预测在4亿到5.5亿区间,基于追光以往影片的票房表现、对剧本质量和时长的担忧、对历史题材的审慎,这一映前预测是合理的。但如今,《长安三万里》上映10天票房已经超过7亿。

目前来看,影片后续票房涨势值得期待。14日上映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映前媒体预测票房为六七亿左右,但首日票房表现不佳,如今排片占比已然下滑,最终票房能否破5亿仍是未知,在此背景下,《长安三万里》迈入10亿俱乐部只是时间问题,至于过10亿后能走多远,便要看之后上映的《封神第一部》和《超能一家人》的表现了。

猫眼专业版对《长安三万里》总票房预测为14.67亿,这一量级,将会刷新追光在大银幕的票房纪录。

摘下动画电影的标签,《长安三万里》本质上是“历史片”也是“史诗电影”,集齐这两大标签并拿到10亿以上票房并非易事。同样聚焦唐代的影片《妖猫传》最终票房5.3亿,这还是影片相对弱化了历史元素,更强调奇幻、悬疑等商业化卖点的前提下。当然,相比古代历史片,近现代及当代历史片票房表现一直不错,《八佰》《长津湖》等都是例证。

再看史诗电影,这是一个比古代历史片更落寞的类型,近年来大银幕上映的史诗新作也是寥寥,要找出票房参考,或许还是要看2021年重映的经典史诗电影《指环王》,该系列三部影片内地重映票房都停留在5000万上下,相比内地重映总票房3.75亿的《阿凡达》,逊色了太多。

诚然,《指环王》的古典叙事气息以及它所推崇的英雄主义在当下稍显过时,但影片重映时,舆论中出现的“又臭又长”差评还是令人震惊,“长”无可争议,“臭”过于偏激。而168分钟的《长安三万里》,也因时长面临着与《指环王》相似的舆论声,即超长流水账电影。影片是否流水账,我们下文再谈。

时长普遍超过人类视觉疲劳极限的史诗电影,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反生理”的,加之短视频的流行导致大众对长内容的耐心普遍下滑,超长影片的商业处境可想而知,这也是华纳宁愿牺牲叙事完整性也要将《正义联盟》压缩在二小时的原因。

但在镜象娱乐看来,有时候行业也需要有反常规的勇气,给自己的文本合适的时长,一如年初的《流浪地球2》,一如当下的《长安三万里》。

有时,一心只有商业考量不一定是件好事,被华纳“阉割”的《正义联盟》最终没有成为比肩《复仇者联盟4》的大爆款,而留在DC影迷心中的,是时长242分钟的《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留给华纳的,只有票房口碑双输的败局。

史诗电影的“取”与“舍”

翻看《长安三万里》的豆瓣短评区,大部分二三星评价几乎都离不开“流水账”三个字,审美应该求同存异,毕竟观众对内容的评判标准不同,但站在一名普通观众的立场,镜象娱乐也想谈谈自身对此的感受。

影片中,岐王府高适初遇少年杜甫的桥段,在“高适献艺”一整段戏中删掉也无伤大雅,乍一看,这似乎只为在“描绘盛唐诗人画卷”的命题下浅浅带出杜甫这一角色,但若将这场戏与安史之乱后由旁白带过的“杜甫漂泊蜀中”结合起来,便不同了。

少时意气风发、中年不得志、晚年潦倒壮志难酬,合起来勾勒出了杜甫相对完整的人生脉络,让他的故事与大唐“由盛转衰”的暗线形成了呼应。长久以来,大众更熟悉的是杜甫晚年的形象,在这一强认知下,少时无忧生活富足的杜甫出现在银幕中,才更让人感慨感伤。

以李白和高适为主角的叙事框架下,影片对杜甫的塑造已经是合格之上了。片中对李林甫等角色的塑造同样不单薄,谈及李林甫,“奸臣”二字总是如影随形的,《长安三万里》中也是如此,但影片也借助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惧怕,带出了人物的两面性。

经典史诗作品格局恢弘,是因为群像庞大、时间跨度长、主题厚重,可电影容量毕竟有限。

《权力的游戏》可以用73集的体量讲述维斯特洛大陆七大王国的命运与恩怨情仇,但即便有“最长的院线动画电影”之名,《长安三万里》也很难在168分钟内讲清楚每位盛唐诗人的生平、每首诗背后的故事、唐朝复杂的阶级矛盾与政治关系,以及安史之乱如何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面向大众市场的史诗电影必须要有自己的“取”与“舍”,因此,对于影片在一些配角塑造和支线叙事上的相对扁平,或许还是应该给予适当的包容,将评判的重点放在核心叙事与主题上。

《长安三万里》的主题,是“理想”二字,导演邹靖表示,“长安”象征的是理想,而“三万里”则是追寻理想的旅途。片中,李白与高适两位主角都在为理想上下求索,都想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他们的旅途截然不同,更为“浪漫主义”的李白挣扎于出世与入世之间,而更为“现实主义”的高适半生艰难,最终大器晚成。

有人说,《长安三万里》对李白的诠释略显负面,也有人说,影片显然更欣赏高适的人生哲学,事实上,高适的经历只是更接近普通人的视角,因此更容易被共情。人生之路与理想追逐之路没有对错与高下之分,它们是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家境殷实与才华横溢成就了李白的洒脱与傲然,也让他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愈显矛盾和痛苦,但可贵的是,他身上的那份豁达始终在;过早家道中落,加之“重振家族荣光”的重压抗于肩上,让高适更像一名苦行僧,但难得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脱离唐代历史背景,将这个追逐理想的故事置于当代,也是不过时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理想,圣贤都难免无力难免失意难免妥协,又何谈普通人,而在变数与坎坷之中,人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如何自洽,故事中的李白和高适或许能给出参考。

《长安三万里》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找到了理想这个相对微观但具有普适性的切入点,也为自己所讲述的历史史诗定下了现实锚点。从市场化的角度而言,历史片还是较为忌讳曲高和寡,以“借古照今”的创作手法讲述历史故事,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大明劫》和《长安三万里》豆瓣评分相同,但前者当年上映时仅拿到419.9万票房,可见太深入历史必然会提升观影门槛。

动画电影中的“流浪地球”

在知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你有哪些观影体验想说”这一问题下,有回答称“《长安三万里》在影史上的地位可以比肩《流浪地球2》”,这一结论如果置于舆论之下,或许也是争议颇多,但不可否认,该结论有一定道理。

《流浪地球》系列在影史上的价值更外显也更多维,外显的原因在于《流浪地球》之前,国内科幻电影土壤几近荒芜,这使得影片的横空出世更为惊人,而多维在于它不仅脱离好莱坞叙事模板讲好了一个中式故事,也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国内电影工业化的前进,毕竟,科幻电影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长安三万里》不同,国漫崛起的旗帜飞扬而起后,已经诞生了多部动画电影佳作,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内容固然可贵却并不稀有。但深入来看,影片在“国漫创作”和“历史题材创作”两个维度上留下的价值,是超过外界想象的。

国漫崛起的盛世之下隐藏着内容同质化的危机,这一问题过去我们已经多次探讨,此前,抛开“神话故事”后国漫还能立于何地,只有《雄狮少年》给出了答案,而《长安三万里》后,追光也找到了出口,那就是“以历史中广为尊崇的人物和经典作品作为创作对象”的新文化系列。

国漫寻路难,但诸如《雄狮少年》《长安三万里》等影片正在逐渐拓宽国漫的创作边界,这是一个好兆头。

另一边,《长安三万里》对历史题材带来的最大影响,并不是关于“寻找微观切口”的方法论,而是继承。古代历史电影远去久矣,诸如《荆轲刺秦王》《赤壁》《英雄》《大明劫》等口碑出圈或热度出圈的历史电影越来越少,更进一步讲,严肃历史题材在整个影视行业都是稀缺品,2007年《大明王朝1566》收视惨淡,历史剧就此一蹶不振。

相对严肃的历史题材在娱乐市场的高速发展中逐步边缘化,确实有“自然选择”的因素在其中,但符合逻辑不代表符合情理。历史片这一特殊类型,不应该败于娱乐市场的“进化论”。

漫威超英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上映后,B站UP主毒舌的南瓜分析影片在国内口碑失利的原因时,找到了一部很特殊的参照影片,来论述“西方视角下的中式英雄”和“东方文化推崇的英雄”的不同,影片是1991年上映的《黄飞鸿》,一部已经成为不少人童年回忆的老片。

儿时看这部影片,观众最深的印象或许便是“黄飞鸿天下无敌”了,就像我们对李白的传统印象“撑起半个盛唐的天纵奇才”一般,但再回看《黄飞鸿》,一代宗师在变革时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也曾迷茫也亦无力,就像《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

《黄飞鸿》结尾,清朝官员与黄飞鸿并立船头眺望远方时,前者问道:“金山?到底世界上有金山吗?”黄飞鸿回答:“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金山的话,这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呢?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

严格来说,《黄飞鸿》属于古装武侠片,但其构建的独特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三十多年前的电影中的历史哲思,放在今日仍是深刻且令人警醒的。

《黄飞鸿》成为《尚气》的参照,或许也道出了历史题材不应在“自然选择”中没落的关键所在。当孩童观看《长安三万里》跟随角色背诗时,历史片的价值是向内的,对过去的回望,将照应着未来。

当《花木兰》《尚气与十环传奇》等“有形无神”的作品定义中式文化与中式英雄时,历史片的价值是向外的。这关乎的是话语权,也是定义权。

诚然,历史电影在票房上确实面临着严峻挑战,但《长安三万里》的高口碑带动票房体量从四五亿跃升到14亿,或多或少都为市场带来了信心。历史片确实不是电影市场的主流,但只要观众认可,是不是主流又何妨?

 

本文系作者 镜像娱乐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