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狂涨,德国企业来中国省电费

钛度号
柏林的电力供应确实不够让人放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真故研究室,作者 | 纪梦秋,编辑 | 龚正

住在柏林的华人魏先生最近在考虑搬家的事儿——搬去南欧某国。

魏先生在德国生活多年,有间自己的小公司,家也安在了这里。当他说打算逃出德国,周围人都觉得他在开玩笑。但他下一句话让人不由得不信了:

“柏林政府说可能没法保证供电。”

当柏林缺口气

柏林的电力供应确实不够让人放心。为了省电,从9月1日开始,柏林所有的公共纪念碑、市政厅、政府大楼、图书馆和博物馆,都只能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十点亮灯。

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上的腓特烈大帝雕像,其照明更是早在七月就已经关闭。供电之外,更让人头疼的是即将来临的供暖季。

依据德国政府新规,9月1日起,除医院等机构外,柏林公共建筑的暖气温度不得超过19摄氏度,不得在这些建筑的走廊、入口或者楼道里提供采暖,大楼里也不再提供可以洗手的热水。

魏先生要走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如果冬天要限时停电,那我没法工作了。”

电力供应出问题,原因众所周知:来自俄罗斯量大价廉的天然气供应大幅降低,影响了发电。担忧开始爬满德国人的脸上,眼看时间一天天走向深秋,温度计上的水银柱一天天下降。

9月27日,通过俄罗斯向德国供气的主要天然气管道“北溪”发生了神秘事故,欧盟表示管道遭到人为蓄意破坏。波兰前外交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谢谢你,美国。”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立即转发并质问:“这是关于恐怖袭击的官方声明吗?”

幕后黑手尚未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供给即将降低成涓滴细流。

德国消费的能源构成中,天然气占比长期维持在30%上下。而德国家庭能源来源中,天然气占了41.2%。2021年,整个德国的天然气95%依靠进口。而进口的天然气中,又有55%来自俄罗斯。

在一连串问题清单中,家庭取暖目前算不上德国政府的优先事项。毕竟,如魏先生所说,“一公斤木柴够一百平方米的家庭取暖八个小时”。

麻烦的是,能源短缺带来的影响正在从取暖蔓延到生活产品,然后延伸到工业领域。

9月9日,德国一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生产卫生纸产品的企业Hakle(1928年成立于德国路德维希堡)申请破产,因为能源价格高企大幅提升了生产成本,使它陷入了债务危机。另外一家百年面包店Schlechtrimen也因为类似原因准备关门大吉。

德媒|由深到浅的四条指示线分别代表2020年1月到2022年7月,德国电价、天然气价格、取暖用油价格和分区供暖价格的涨幅。

Schlechtrimen和Hakle所代表的食品和造纸领域,在德国工业领域对天然气依赖程度排行榜中排名第三和第四。这两家公司的问题释放出了一个危险信号: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未来经济可能出现结构性问题。

全球拜码头,只为一口“气”

俄乌危机后,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半年多里大约涨价400%。

效果立竿见影。德国汽车产业链上重要的供应商奇昊集团(Kirchhoff)表示,俄乌冲突之后,能源占整个生产成本之比从3-4%上升到12%。

然而,更深层次的是有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除了近在眼前的俄罗斯,其他的能源供应商都远在海的那一边。

于是,全世界拜码头成了德国总理朔尔茨的首要任务。三月他访问了土耳其,五月去了非洲塞内加尔、尼日尔和南非,八月去了加拿大,九月他又去了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所到之处不是能源生产大户就是重要通道。

在阿联酋这一趟让他拿到了不少2023年的天然气期货,以及13.7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LNG)现货,可德国在2021年一天烧掉的天然气就达到2.48亿立方米。

非俄罗斯的天然气不便宜。俄罗斯负责能源的副总理诺瓦克曾说,来自俄罗斯之外的液化天然气(LNG)比俄罗斯供应的管道天然气贵40%。

就是这不便宜的天然气,有人愿意卖但买家还不一定有办法用得上。海上来的天然气都是LNG(液化天然气),运输和接收都得用有专门的终端,但2022年的德国竟然没有一个可以投入使用的液化天然气终端。

德国政府反应倒是很快,立刻决定投巨资建五个浮动LNG终端,规划年输送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相当于德国2021年三分之一天然气的消费总量。但这批设施最早也要在2023年才能部分投入使用。在这之前想要用上进口的LNG,就得从别的欧盟国家LNG终端去买。

然而,整个欧盟的LNG终端接收能力都不够,缺口高达50%以上。自己都不够用,又如何肯给你?

最后的办法还是从内部开源节流。9月德国政府开启一系列国有化步伐,把本国最大的俄气进口商尤尼珀(Uniper)收归国有,接下来国有化的还有本国的保障欧洲能源安全公司(Sefe),为实施天然气配给做好准备。

与此并行的是趁着夏季用气减少时大量增加存储。9月,德国官方公布的天然气存储总量已达到境内设施总容量的90%以上,约超过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21年不到三个月的使用量。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说:“如果我们运气好,天气也帮忙的话,有可能平稳地过冬。”反过来说,德国依靠存储天然气能不能过冬,得看运气。

加上此前的限电措施以及可能实施的能源配给制度,德国人为过冬能做的基本上就这些了。增加进口俄气,不在他们的选择项中。

再说,9月27日的“北溪”事故,不仅从国际政治上,也从物理上意味着失去了短期内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可能。

德企用脚投票,中国成了热门

9月初,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在结束七国集团经贸部长会议后发表了一个有趣的言论,说德国人对中国的“天真已经结束”,意思是德国将会减少对华经济依赖。

德国企业马上用数据给了这位冉冉升起的绿党政治明星上了一课: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德国对华投资增速达到23.5%,近四倍于德国央行公布的同期德国对外投资增速(8%)。

今年,德国在华最引人瞩目的投资项目是巴斯夫(BASF SE)。这家公司成立于1865年,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2021年全球化学品50强榜首),在全球500强里排名第134位。历史记载,早在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巴斯夫染料就卖到了中国,成为来华的最早外企之一。

今年7月,德国巴斯夫宣布在广东湛江建设一体化基地项目,到2030年前最大投资将达到100亿欧元,是其全球最大投资项目。建成后湛江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

9月,该基地首套装置正式投产——需要提及的是,早在2019年,巴斯夫的湛江基地就已破土动工。而且,湛江并不是巴斯夫在华唯一投资项目。4月,巴斯夫在南京的合资生产基地进行了扩建。

《明镜》周刊里的数据显示,德国对天然气依赖程度最高的工业领域是化工行业,依赖程度高达30%。春江水暖鸭先知,巴斯夫早早就把目光投向中国。

德媒|德国各个工业领域对天然气依赖程度,排名第一的是化工领域,其次分别是跟汽车密切相关的金属和机械制造、食品生产、造纸与陶瓷、采矿等。

巴斯夫在中国增加产能的同时,却在欧洲本土采取相反的动作。

7月,路透社报道说,巴斯夫正准备削减在欧洲安特卫普和路德维希两大生产基地的氨产量,原因当然是暴涨的天然气价格使生产难以维持。德国化工企业每年需要消耗相当于全国总消费量4.5%的天然气用于制氨。

有趣的地方在于,巴斯夫制氨,为农业生产提供化肥,而Schlechtrimen作为面包房,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口粮。从广义上来说,它们都是粮食产业链上的一环。天然气短缺的影响下,整条产业链都被动摇了。

于是,巴斯夫用脚投了票。但它并不是唯一用脚投票的企业。

今年6月,奥迪、宝马和奔驰几乎同时官宣了在长春、沈阳和北京工厂的项目落地或者投产,这一举动释放出来的含义更加意味深长。

图|近期德企来华投资代表项目,信息来自公开报道

德国制造,“断气”临近?

2022年6月,宝马在沈阳投资150亿元人民币建设的第三座整车工厂里达工厂(Lydia)正式开业。宝马的官方说法是,该厂“最高可实现100%的电动车生产能力”。

总投资超300亿、已正式开建的奥迪长春工厂,未来投产后也将全部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这一工业新品种正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全球汽车行业洗牌。德国车企毫无疑问对此心知肚明。

德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大国——至少在2022年被中国赶超前是如此。《金融时报》称,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德国汽车工业占该国GDP的5%。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上游的钢铁、中下游的车载电子产品以及各种零部件供应、软件和维修服务,产生的潜在溢出效应远不止于此。

然而,新能源汽车横空出世,以其更加简易的结构、更多的智能制造需求和更全面的软件平台功能,几乎完全颠覆了汽车行业。

业内人认为,汽车供应链正在从“从传统的塔式供应关系转变为网状结构”。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领先,光靠一两家企业转型远远不够。整条供应链都需要行动起来。

运气很差,德国汽车工业的转型迎头撞上了能源风暴。汽车行业及其上下游的钢铁和机械制造企业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仅次于化工行业,也不得不走上巴斯夫的道路。

9月彭博社的一篇报道说,因在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生产基地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程度太高,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正准备将产能从这些地方迁到葡萄牙、西班牙和比利时。

顺便提一句,大众汽车在9月表示,目前其欧洲生产基地获得的天然气供应量还可以保证其稳定生产,但到了明年下半年则可能难以为继。

能源危机阴影下,在德国重组或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努力屡屡受到挫折。

特斯拉受美国产业政策鼓励,决定将部分电池产能从德国超级工厂转移到美国。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则因能源问题在是否投资德国建厂一事上举棋不定。如果错过了时间窗口,那么此前的优势丧失殆尽不说,之后要赶上也将困难重重。

过去二十多年里,德国汽车企业利用中东欧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和能源,建立了一个遍布这一地区的供应链网络。但现在这一网络的稳固性已经开始松动,并且逐渐蔓延和波及到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地区。

苗头已现。9月8日,德国汽车零部件重要供应商施耐德博士集团(Dr. Schneider),因债务危机提交了破产申请,这家企业为豪车提供内饰、中控和通风等零部件,在波兰、西班牙、中国和美国都有工厂。

汽车产业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9月成了一个明显的临界点,各方都嗅出了风向不对。《华尔街日报》9月22日的文章说:“美国经济成为欧洲能源危机的大赢家。”

卢森堡的钢铁企业ArcelorMittal准备关掉在德国北部的两家工厂,增加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工厂的产量。此外,得克萨斯州还将获得位于荷兰的化工企业OCI最新投资。大众和西门子则计划在美国大幅投资电动汽车快充赛道。

由化工、钢铁和汽车带动的欧洲制造业产业链很有可能开始流出这一地区,如《福布斯》杂志所形容的那样,开启“去工业化”浪潮。

除了关心制造业是否会流向美国、中国还是西班牙,人们似乎并不怀疑《福布斯》做出的“去工业化”这一结论。

曾在1970年代“滞胀”时期担任过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的经济学家哈拉德·马尔姆格林在社交媒体上说:“德国将从欧元区经济的王座上跌落下来,并再也回不来。”

或许现在说“去工业化”还为时过早,但找不到有效解决去工业化的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人在柏林的魏先生恶狠狠地嘲讽着德国政界和智囊团,说他们在西班牙都有自己的房子,说一些德国人开始怀念默克尔。最后几句话说到了核心:

“没有工业,还有民生吗?没有电,还叫发达国家吗?”

 

本文系作者 真故研究室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舍近求远,想人为改变经济规律,欧洲的政客果然就是政客

    回复 2022.09.29 · via qq
  • 当朔尔茨看到德国这一切民生、工业和经济的萧条景象,心里肯定暗喑欢喜,算着离完成美国交给的任务不远了,准备到美国享受美好生活的日子也不远了。

    回复 2022.09.29 · via qq
  • 中国是欧洲企业的首选之地!!

    回复 2022.09.29 · via qq
  • 跑去欧洲的高华们也要回来了,不然连只洗4个地方也没那么多钱烧

    回复 2022.09.29 · via qq
4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