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通新范式-钛媒体官方网站 - TMTPost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慧教育?同济大学带来的标杆启发 | 沟通新范式

深度
未来,数字技术与教育如何更进一步融合,在保证教育本质和初心的基础上实现驱动创新,是所有教育者和技术提供者共同面临的使命与挑战。

在线会议,不再是线下会议的替代,已成为组织沟通的新工具,看见更多新可能。“打破沟通壁垒,提升组织效率”已成各界共识,但如何在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下打造标准、稳定、灵活的服务,构筑真正安全、高效的沟通体验,助力各个行业的企业和组织高效创新?

钛媒体、腾讯会议联合重磅推出「沟通新范式」系列专题,选取不同行业里的代表性企业,深入一线亲历者视角,溯源新技术时代下企业和组织如何运用低成本、高效能的技术方式,解决沟通痛点,激活沉淀数据资产,实现全链路创新,打造沟通新范式。通过案例挖掘,我们希望能为更多在探索打破沟通壁垒的组织和企业,提供一些可以复用的经验和点滴启发。

本期「沟通新范式」聚焦教育行业,钛媒体App对话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教授,洞察同济大学近年来的教育数字化实践,探索整个教育行业正在经历的改革转型。

当前学校远程上课已经成为新常态,与早期面对突发状况下“停课不停学”的紧张应对不同,现在学校们都已经备好弹药,达到了可以随时应战的条件。

不仅如此,随着近两年的积累,在更流畅地进行线上教学之外,如何以此为契机深入探索教育数字化,响应“十四五”规划中对教育数字化建设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同济大学率先跑出了标杆解决方案。

在经历多年教育数字化探索之后,同济大学复盘过往经验,于2021年上线了一套同济云课堂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务处在排好课表后,系统可自动生成周期性的课程会议链接。并且由于有了统一的线上课程管理平台,教务老师可以通过数据复盘开课情况,主持老师在课后也能够下载课后报告,回顾诊断教学质量。

在同济大学的实践背后,是先进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大趋势下,中国教育行业正从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数字化转变,不过最佳方案的最终达成,并非一蹴而就,同济大学的教育数字化也正经历一个逐步探索和迭代的过程。

远程上课,真的是能上就行吗?

在全国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教育阶段中,各教学主体在过往长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差别非常大。“上课”作为教育开启的入口,这一简单的场景背后也有意想不到的多样性。

一位来自中部地区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张伟告诉钛媒体App,疫情期间,学校各学科的线上授课平台基本是根据授课老师的喜好来决定,他们有的用QQ群直播教学,也有用腾讯会议的。另一位在江苏某高校读研究生的苏鹏也告诉钛媒体App,他们线上课程也是如此,在授课老师的微信群或者QQ群中,到了上课时间,老师会发一个腾讯课堂或者腾讯会议的上课链接或者小程序,学生点击入会即可上课。

高校之外,中学的线上授课是如何进行的呢?某三线城市在外国语高中担任班主任的王丽告诉钛媒体App,在经历过一段时间探索之后,他们的线上授课已经全部换成了企业微信群,其他各种群全部解散。“一直到现在,我们都用企业微信上课。”她说。王丽所说的用来上课的企业微信群,实际上是原来的家校沟通群,“需要线上上课的时候,我们会把各科老师拉到群里,学生和家长都在里面,按照课表顺序,由对应的授课老师发起直播。”

大部分时候,身处其中的老师和学生并没有觉得这种线上授课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除了偶尔的卡顿,没有什么需要特别优化的地方。“学生在家里需要用网,学校会给贫困户或者低保户学生开通免费的网络服务。”王丽补充说。“上课嘛,就这样上,能上就行。”张伟说。

但一些问题仍然很常见,苏鹏回忆道,“一节课,因为老师原因推迟了三次,每次学生都上线了,老师迟迟不出现,最后课代表才来群里说推迟。这节课一直拖到到第三周才上成。同学们的体验很差。”而且很多时候,接入线上课堂的有一些非实名账号,老师也不知道是谁,更没法做考勤。

这类情况,对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来说,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特色的国内知名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的教学系统每天要同时保障上万人在线上课。同时,由于国际交流属性较强,同济大学的部分师生尚在境外,如何保障境外师生也能够流畅上课,这对同济大学的在线教学系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很多老师不太能够接受上课卡顿,我们也不能让老师自己去预定一个会议室,然后临时通知学生上课。老师上课一定要跟课表对接,不仅要确认老师身份,也要确认同学身份,身份认证要对接好。到了上课点,提前十分钟会议室就要自动开启,一切都要按照预先确定的计划进行。”这是许维胜对同济大学线上授课系统的几个基本要求。

这些需求看似简单,但实现起来对现有教学系统而言并不容易。

在长期教育信息化探索中,各个学校在不同时期、不同需求下有非常丰富多样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即使同一地区的高校之间都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历史悠久,有的产品可能已经找不到最初供应商。

有没有一款产品能以“连接器”的角色适配纷繁复杂的教学平台系统?并且将功能“无感”融入原有信息化系统中?还能在高并发的线上授课需求下保持稳定运转?

远程教学,不只是一场直播

“这是一个从开始迷茫到混乱到大家慢慢熟悉,然后现在变成一种常态的一个过程。”许维胜教授回忆道。

如何保障“停课不停学”?使用哪种会议工具来紧急保障几十门课程和上万人的同时授课?同济大学内部对此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好在,从2019年开始,同济大学一直在筹备数字化教学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基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期的特殊需求,在将原来方案快速进行公有云部署以及采购系列线上会议产品后,同济大学线上教学系统算是保障全校师生平稳度过了疫情最为紧张的关键时期。

2020年下半年,同济大学再次复盘整个线上教学系统,认为有很多地方可以优化。再加上那段时间同济大学原先采用的国际化线上会议平台Zoom陷入退出中国风波,经过比对选择后,同济大学决定用本土化稳定且可持续的线上会议平台替换掉Zoom,由此,“同济云课堂平台”诞生。

据许维胜教授介绍,支撑“同济云课堂平台”平滑运行的实际上是一套多元化的集成方案,该方案来自一家在教育行业有着多年深耕的垂直信息技术服务品牌——上海韬视信息。在了解了同济大学的具体需求后,韬视信息为同济大学提供了“TSI云课堂平台与腾讯会议联合解决方案”。

基于腾讯会议的开放能力,上海韬视信息将腾讯会议的诸多功能融入了教育业务系统,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可以无缝实现云课堂平台SSO(Single Sign On)单点登录等功能,帮助主讲老师自动获取主持权限/获取与会日历。据了解,通过腾讯会议开放的API接口,老师在腾讯会议客户端就能便捷看到课程日历,以低门槛的方式通过日历链接一键开课、一键复制参会信息,不再用临时拉群召集学生上课。学生端的呈现方式也是如此,整个过程简单易上手,告别繁琐培训。

同时,新方案也实现了课表的自动和手动调度。比如,在自动调度下,系统可按照课表自动启动/关闭对应周期会议,主持/联席权限也会按课表绑定,如学院助教等;在手动调度下,假日调课等情形可设置例外课程。

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是技术对教育的理解、融合与驱动。

在许维胜看来,教学是“教”和“学”的双重互动,并不是开一场线上直播,也不是把学生聚集起来开一次线上会议那么简单,教学设计、教学管理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人才培养方式的效果很难在短期内得到验证,教育是个不能失败的行业。”许维胜表示,一家企业如果倒下去,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没有把握好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影响则可能是深远的。

作为教育行业的技术提供方,也必须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腾讯会议作为一个通用型的SaaS工具,联合教育领域诸多合作伙伴,以“纽带”的角色通过API关联用户系统,对前端用户而言没有增加任何学习成本,但同时又实现了系统升级和改造。也正因此,腾讯会议以部署简单、切换成本低、服务质量好等优势成为了同济云课堂平台中连接软硬件,实现教务与教师课表日历实时同步、教学管理统一化的关键一环。

发挥头雁效应,探索教育数字化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对教育行业而言,这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

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一线高校对于教育数字化的探索,可以说在中国算是比较靠前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一线高校作为国际性、综合性大学,其较高的教学复杂度催生了对更高技术含量、更先进工具的采用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肯定,这些高校在教育数字化的观念上确实走在了前面。

假如同济大学的教育数字化实践经验能够得到更广泛应用,不仅那些尚未被发觉的上课乌龙没了生存的土壤,更重要的是,这些实践或许将会发挥头雁效应,引领中国教育数字化迈入新阶段。

许维胜也在尝试借助更前沿的技术方案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他看来,未来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把教学督导覆盖到每一堂课是可以实现的。

事实上,这些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当前同济大学已经有了同济云课堂的线上教学基础,老师上课的视频连同黑板上的板书、PPT会沉淀为数据资产。如果是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可以再结合课堂内的教学设备,融合AI技术,最终能够给到授课老师一张“课堂诊断报告”。

“声音大了还是小了,哪些知识点学生没听懂,班级出勤率怎么样,跟同学之间有没有交互……最后还可以智能打分,逐步替代过去对课堂的人工打分。”许维胜说。通过腾讯会议的会议质量追踪及可视化会议数据功能,给学校提供了更多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的可能性,比如教务部门拿到“课堂诊断报告”后,可以与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讨论解决方案、优化教育质量。

除了上课用AI督导,未来的课堂元素也可以更多元。随着5G技术、通信设备的迭代升级,教学课堂也可以接入前方现场,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土木工程、医学等都是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在理论课上,主讲老师可以跟前线老师协作授课,比如直接接入港珠澳大桥现场,直接接入医院场景等等。以云端的方式把这些集成在一起构成一个线上会议室。”许维胜表示。

当前虽然许维胜畅想下的5G智慧教室尚未完全实现,但同济大学的同济云课堂已经为此做好了长远布局。

“疫情散去之后,同学们还会回到校园开始线下课程的学习,这是必然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期间建立的线上教学系统从此没有用武之地,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新时代。”许维胜说。事实亦是如此,2021年同济大学尝试进行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该案例也已获得中国互联网协会2021年度智慧教育典型案例。

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全新阶段已经到来。在许维胜看来,全国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首先一定是建立在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要有足够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化思维;其次,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最后,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如何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业务领域里面的重组、改革。

未来,数字技术与教育如何更进一步融合,在保证教育本质和初心的基础上实现驱动创新,是所有教育者和技术提供者共同面临的使命与挑战。而腾讯会议作为技术纽带,将继续为中国教育转型探索提供连接的力量,会见新可能。(应受访者要求张伟、苏鹏、王丽均为化名。)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 | 秦聪慧,编辑 | 盖虹达 )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