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ITValue-文章详情顶部

知识IP大航海时代,汹涌流量将流向何方?丨钛度热评

疫情造成了线上时间对线下场景的替代,带来了用户线上内容消费时间的增长,促进了线上知识类平台的快速发展。

樊登读书一年收入十个亿,逻辑思维运营主体思维造物2021年上半年收入6.75亿,知识类平台的赚钱效应不断显现。但同时,思维造物、巴九灵的上市之路却并不顺利。

如何给知识定价?知识类产品如何标准化?知识类平台如何平衡IP成本和新内容研发的投入?知识类平台如何基于流量势能拓展增值服务?是选择用户买单还是广告主买单?

本期《钛度热评》栏目与「百略网·新咖」联合选题,特邀资深媒体人一起就话题“知识IP大航海时代,汹涌流量将流向何方?”进行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观点集锦。

薛定谔财经主理人庞学文:

知识在宏观上是有长期价值的,但是作为消费产品来看,知识产品化后,面临着生命周期的不确定性,和影视、游戏、动漫等文化产品相比,知识产品的不可预估性和单一产品较低的经济天花板,是资本所厌恶的,但是如果想增加知识产品投入产出的确定性,无疑对IP及内容的持续研发及运营投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可能出现小马拉大车,车还没走,马已经累死了,所以知识产品无法规模化、寡头化、快速复制,导致了其资本天花板的天然低。

钛媒体品牌公关总监车铭德:

界定“知识”产品的一个标准可能是,产品消耗过程是消费还是投资,课程是消费品、知识是投资品,平台在营销上会将产品包装成长期的投资品,但交付基本都是一次性的,用户以为自己买的是“知识投资”但很多情况下都是买的“情感消费”,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次性的交付并没办法转化成知识,只能是一次性冲动消费。进一步来看的话,知识类平台主要有两种产品类型,一种是焦虑型读书产品,类似快消品的方向;另外一种是要尊重用户的需求,基于消费品的定位、从情感角度切入,做陪伴型产品,通过系统化内容尽量去做耐用型消费品。钛空时间首位讲书人郭宇宽博士提倡的非功能性读书,提供的就是一种陪伴型的阅读体验,通过沉浸感和交互思考的方式,将内容打散到故事架构的讲书内容中,通过故事和情感双粘合点,促进用户知识体系的更新。

财经作者陈琦:

知识产品随着付费用户增加,边际成本不断减少,因此在低价策略的基础上追求规模经济是平台型企业最常见的商业模式。知识类产品标准化需要借助“工具和载体”,即利用互联网工具将知识转化成文章、音视频、直播等网络产品,把知识转化为书籍这一实物载体。

知识型平台的新内容研发一定是尽可能削弱单一人物IP属性,强化平台IP色彩,平衡IP成本最终还是要结合用户基数、IP影响力,根据产品特点设定市场空间。

知识类平台在流量快速发展时期,专注于主营业务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当流量增长面临天花板时,拓展C端增值服务,开发B端和G端新业务就成了必经之路。平台型公司的业务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且走向多元化发展。

魔王财经创始人李鸣: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流量生意,属于知识的再加工,可以看成二次处理的服务行业,同时又具有典型的新零售特征。在社会快节奏导致的群体焦虑情绪下,知识付费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与其说是提供知识,更像是给予购买者一种“我在努力”的精神慰藉。过往的知识付费是以C端客户为主,流量的获取决定了成败,所以知识付费的提供者主要是在精英人士、噱头标题、标新立异的观点等方面努力,而真正打磨内容、扎根专业的分享者极少。所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知识付费领域必然延续之前众多业务领域的模式,从暴利走向微利,从杂草丛生的乱象逐渐走向规范。在这个过程中选择ToB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因为知识付费这种“割韭菜”的商业模式脆弱且不稳定,是需要持续的新“韭菜”才能维持运作,但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新平台的快速崛起,很多免费的知识分享已经做的越来越好,又在倒逼知识付费模式的改革。在这个大的前提下,用户买单的模式或许会改变,要么通过打造品牌由企业买单进行ToB的采购,要么是免费提供,通过类似广告主的形式来创收。

商业数据派创始人王一粟:

年轻人一方面希望通过读书,在职场中成为“卷王”,但却只想读“一分钟 ”、“一本书 ”系列。速读时代,快餐式读书是年轻人的首选。

另一方面,在社区中组队阅读、在短视频平台听博主直播读书,却成为读书常态。

读“快餐书”、“快餐式”读书,成为这届年轻人用“卷”打破万“卷”的方式。

IT知识局主理人焦云鹏:

知识付费兴起也有几年了,最开始不温不火,从罗辑思维开始办跨年演讲开始,知识付费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人心浮躁,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付费知识来缓解焦虑现状,这就带动了知识付费市场的快速增长,但知识付费真的是刚需吗?思维造物、巴九灵上市受阻给出了否定答案。

当前知识付费的本质还是基于个人IP,比如罗振宇、吴晓波、樊登还有得到上一系列的“名师课程”,都是基于自身的知名度、影响力,至于是不是好内容就另当别论了。这些迎合快节奏生产出来的“碎片化知识”根本缓解不了焦虑,也很难让人得到系统性提升。快节奏的知识远没有静下心来看一本书来的实在。除此之前,还有一些大学联合国家教育资源开设的慕课平台也是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只不过这些平台侧重的是学科教育。

对于知识付费的方向,目前来看还是消费者市场贡献了主要营收,但现在大的趋势是,企业对于自身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定制化知识补给,包括商业战略、数字营销、信息技术、企业管理这些内容都会是企业的刚需,未来也会成为知识付费市场新的增长点。

比特财经主编邹震:

谈知识付费,还是要从它的根本价值上来谈。首先是受众需要普惠知识,原来的图书、报纸需要付出相当的成本,互联网让其中很多知识免费了,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做出了许多努力。针对这种需求,知识付费虽然要改变用户已经形成的互联网产品免费的观念,但还要坚持知识普惠的出发点,而不能是把知识包装之后贩卖高价。知识普惠是一个很大的时代使命,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践行知识普惠,道路有千万条,最简单、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降低知识的获取门槛。并且要把这种观念付诸于行动,这是知识付费的终极出路。现在许多知识付费平台,做法就是把有用的知识,从已经出版的成千上万本图书中精选出来,创立一个让受众获取知识的快速通道。知识本身是无价的,通过平价的知识普惠,让受众受益,因此知识付费平台需要沉下心来,长时间坚持。

蓝媒汇联创兼运营总监岳轻:

这行业逻辑因果就是错的。你要想搞知识付费,首先要输出免费知识以获取流量。当所有人都按照游戏规则来的时候,输出的免费知识已经足够沉淀下来庞大的库了。想要付费只有个人化定制,但个人化定制永远属于奢侈型消费,市场少的可怜不说,还要被各行业的专业员工分润,一个最典型的悖论就是:咨询你就有效果了,那要中高管理层做什么?需要法律服务直接找法务,需要公关服务直接找公关公司,大家都各司其职。

至于个人方面,必须要认知到人是会思考的。今天有想不明白的问题,付费咨询没问题,但明天还有吗?明天的问题自己想不明白吗?后天、大后天呢?这个体量是非常微弱的,而且付费咨询的反馈效果也不一样,很容易流失客源。所以现在“知识付费”、“咨询付费”从大范围上说,恰恰是“玄学”的天下,比如情感、心理、鸡汤。

广东广播电视台经济观察员郭施亮:

过去,知识付费模式多注重个人IP的黏性,凭借IP黏性与流量红利,获得比较可观的收益。不过,对知识付费模式而言,更重要的是提供持续的高质量内容以及可以为付费用户解决痛点,只有解决付费用户所需要的问题,甚至形成付费圈子比较强的社交黏性,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黏性,提升付费用户的持续付费能力。当然,知识付费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后期再打造出专业、规模化的知识付费模式,也是比较困难的。

零售商论新零售行业分析明泽:

在信息膨胀时代下,知识被过度营销消费,导致知识付费只在小圈层里获得过共识,而截止目前,知识付费赛道仍没有跑通成熟的付费机制,或者说被认可的普适性模式。

一方面,“知识过热”使得平台经营者盈利心过强,影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平台原本扮演桥梁作用,通过拉拢专业人士,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咨询服务,逐步演变为包装“专业人士”,把控“专业”诠释权,对消费者收割,资本逐利驱使下,商业化更加浓重,降低其权威性。

另一方面,有价值的付费知识注定是稀缺且严谨的,这决定平台经济无法从规模上取得突破,而“有质”的内容圈层人群是有限的,无法在利润层面上进一步摄取,这也导致知识平台不能像其它互联网平台般,扩增边缘版图,只能在细分人群上做补充。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

最近一段时间,知识付费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无论是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还是樊登读书会,都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知识付费到底该怎么看呢?

首先,仅以罗振宇为例,在罗振宇最火的那段时间,可谓是知识付费最强势的一段时间,他的新年跨年大会甚至于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现象,当今社会有多少创业者,实际上是在罗振宇的鼓动之下走上了创业的这条道路,所以其本身对于资本市场和互联网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在罗辑思维最红火的时候,罗振宇果断的选择了退下知识,付费里面不再进行免费的更新,而是主动去做自己的得到APP,开启了付费时代的帷幕,可以说其创造了一个整个知识付费市场的发展方式。甚至于可以说罗振宇、樊登引领了一个知识付费的时代。

其次,对于罗振宇、樊登来说,无疑其成为了整个知识付费市场的红利收割者,其引领了一个时代,但同样也带动了整个知识付费时代的发展,可以看到有不少知识的提供者,实际上通过得到APP、樊登读书会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这种财富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曾经中国甚至出现过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样的脑体倒挂现象。而罗振宇、樊登这些人通过自己的探索,实际上向市场证明了,真正是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同样能够通过知识赚钱,而且这赚的是真正的大钱。

第三,知识付费所谓的风口到底该怎么看?从目前来说,知识付费做成功的企业实际上非常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当前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互联网就是一个边际成本递减的产业,只要你的用户基数足够的大,你的边际成本甚至可以为零,这也就导致了,在互联网上你要复制一份知识是非常容易的,互联网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之大是所有人都难以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得到APP能够成功,但是其他的很多知识付费的产品都失败的原因。因为对于得到APP来说,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比较强势的市场地位,通过知识维权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对于普通的知识付费的创业者来说,他们完全没有这样的手段,往往很容易被盗版,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阅文集团屡禁不止的笔趣阁,实际上就是对于阅文知识付费产品的一种比较明显的盗版。而且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在知识付费的市场上面,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免费模式,最有名的就是小说市场上面类似于米读和疯读这些小说的崛起。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罗振宇可以成功,因为他是这个模式的创造者,但是其他人想要成功就非常难,因为这是一个维护成本非常高的模式,是一个注定小众市场的模式,互联网的大逻辑依然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了单,这种第三方盈利的模式才是最关键的。

安吉拉频道互联网分析师可达怡:

一开始知识付费卷年轻人,现在是泛知识付费卷知识付费。

不仅垂直行业内卷,随后而来的B站、抖音、快手上,各种视频知识,都用更适合年轻人学习交互的方式,不断分解罗振宇们的知识付费地盘。

其中一个原因是,垂类平台的学习属性较强,无论是用户黏性还是活跃度,都比不上综合类视频平台,并且视频也更适合下沉市场用户的渗透。

而从内容上看,财经、情感、投资、历史内容在知识付费平台占比较大,而年轻用户感兴趣的二次元、潮流文化的产出却不足。

所以能否在更专业细分领域,提供更加扎实的知识传授,也是出路。

权衡财经运营朱俊狄:

知识付费还真是伪命题,头部几家不过是网红大IP,跟最近大红的刘畊宏,小孩子爱好的光头强一样,属于靠IP撑起来的现象。受众里,没有在乎刘畊宏跳的是什么,而在乎的是随着刘畊宏的节奏打发了自己的空余,又获得潮流健身的愉悦。正如消失江湖的咪蒙,贩卖的是情感焦虑,知识付费贩卖的不是知识,而是他人眼里获取知识的那个认真印象。

自产内容想要完成付费环节,必须具备舍我无他的传播垄断,就像书籍那样通过出版部门的产权保护。罗辑思维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几度中止的补充材料,无非是很难让投资者认可,其营收模式具备持续性。过于依赖创始人的IP,真的很容易在商业上一命呜呼,最近很火的杜雪儿三姐妹,直接断送福禄寿乐队的所有希望。

众多自媒体深有体会,辛苦努力的原创内容,是拿来换流量多平台展示,还是敝帚自珍一点点去换真金白银,本身就是两难困境,看看财新网出的付费文章,算不算知识付费?根源是自有流量后的传播垄断,做大本已很难,何况将之抬升到资本认可的地步。

螺旋实验室螺旋君:

其实目前很多头部的知识付费机构,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摆脱对于创始人或者说是核心IP的高度依赖,当罗振宇、吴晓波不再出来站台,那么罗辑思维和巴九灵还能不能做到一呼百应。

这可能也是多年来两家想冲击资本市场,但却始终未能如愿的最大阻力,作为商业组织而言,将公司的绝大部分营收都与个人影响力挂钩,这是极为危险的,但是在知识付费这个领域,大多数机构又只能依靠个人IP才能迅速起盘,这种发展上的矛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会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的上行空间。

在这一点上,可以横向借鉴MCN的发展模式,将知识IP做成规模化,发掘更多知识付费的“明星”,从而缓冲掉一个大IP人设崩塌而导致整个公司垮掉的风险,但如何挖掘人才,以及又该建立怎样的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要各家机构去进一步探索。

资深媒体人祖腾飞:

知识付费这条路已经人满为患了。樊登读书会、混沌大学、巴九灵,B站知识区、抖音学习频道,走到哪都能看到想让消费者付费的大V,但真正能学来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学会了之后谁又会一直打开软件呢?

为什么思维造物、巴九灵身为头部品牌却一直上市困难,主要是因为他们门槛太低了,任何对手都可以抢走现有的用户。以罗振宇的思维造物为例,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7年得到App的平均月活250万,2018年减少到200万以下,近一年降到150万左右。这些用户要么就是直接放弃该产品,要么就是被对手挖角,这个情况很难给投资者信心,上市自然遥遥无期。

为了拉点新用户,罗振宇自己在《奇葩说》里表示:“很多朋友告诉我,你根本就不适合综艺,但是我还得撑在这,我还得舔着脸,给我们的得到App做广告。”

而且,这种依赖核心IP的知识产品风险也很大。试想一下如果没了罗振宇、樊登、吴晓波,这几家公司几乎没有可以打出来的王牌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危险系数是大部分投资人都不愿接受的。

种火国际战略发展部总监郑阳: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快速提升,知识付费行业在经历短视频等行业高速发展与疫情的助推后,服务场景与质量快速提升,目前已经进入平稳的成长期,2020年受众就高达4亿多,市场规模400多亿,产品形态更是在视频、音频、直播、图文等各种传播载体中百花齐放。

目前产业链中包含由技术支持和支付平台组成的支持服务方,由UGC、PGC、KOL、自媒体组成的内容生产方,综合平台、垂直平台、社交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组成的平台运营方,以及MCN孵化机构和最终的消费用户。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由用户价值、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和关键资源组成,唯有前三个要素都能够实现平稳时,资本才会愿意长期投入。

用户的付费习惯在逐渐养成的过程中,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产品的复购率越来越成为行业规模增长的重要支点。整个知识付费体系正在转向专业化、场景化、垂直化方向发展,大多数平台都采用多种付费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并形成多元收入结构。在此基础下也衍生了实体书销售、线下讲座门票等商业模式。

其实人作为一种社交属性极强的动物,知识的输入与输出也都是带着社交性与商业性,付费内容及平台的互动性、价值转化率、实用性、社交性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不同的知识付费模式以及场景需要满足的用户需求也大相径庭,当下25-45岁之间的中产阶级是消费的主流人群,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升,用户也会逐步下沉,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市场中,无论是对于C端市场还是B端市场,下沉用户运营、精准的营销引流、内容IP的质量与独特性的提升、平台与内容的精细化及场景化运营都将成为商业模式构建发展的重要支点。

回到起点来探讨,消费者究竟为何愿意为知识付费?知识付费究竟是为了知识本身所创造的价值付费还是为了满足自身情感需求付费(如消除焦虑的自我满足需求、体现优越感的社交需求等)。从宏观层面来看,消费者需要从互联网时代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中获取更有价值的内容是知识付费的核心需求,在此背景之下,不同的人群和消费场景又会产生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当下行业的核心矛盾点正是知识付费市场中所产生的“知识”商品,大多数只能满足消费者的单一或非核心需求,甚至知识付费内容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信息垃圾。

资本是逐利的,而知识付费是一种商业行为,资本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搭建市场并且输出商品。在埋怨付费内容质量“脏乱差”的情况下反过来思考,市场上缺少满足消费者核心需求的产品,是否侧面验证了当前的主要消费群体还不具备大家所认为健康的消费意识和辨别能力呢?知识付费市场未来会越来越庞大,而消费者需要踩的坑还有很多,需要走的路也很长,要么大家能在被坑的路上越来越清醒反过来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么出现行业健康发展的引领者,或许这两者都在出现的路上吧。

互联网京日记张京科:

大众知识付费和咨询有些类似,都属于打着深度分析的幌子讲解传授入门级知识。

对于小白和门外汉来说,入门很必要,报班、上课、入群,这也是知识付费较普遍的商业模式。

但这只是第一步。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希望进一步提升,还要看个人悟性及个人兴趣是否在此。

当你提升到一定高度,就会进入第二阶段。希望通过知识付费解决具体的问题。此时选择更高水准的专业知识付费、专业咨询公司或者专业合作伙伴,会有助于高效协助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也是术的阶段。

第三阶段,当人对事物的认知达到较高水平,则会转入求道阶段。知识付费模式也会变得非常小众。此时可能需要的是如何跨越自己圈层,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拓展更高视野。更多寻求的除了心灵的平和,还需要的是帮助解决自己无法解决难题的高人。求道之后,兼听则明,博采众长,会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而不再是盲从于外部的意见。

零壹增长创始人罗超林:

拆解来看知识付费(平台)由知识+付费+平台组成。平台是经营的方式暂不讨论,而知识与付费则有很大的商榷空间,先看看知识。

首先,知识是什么?有很多种解释,有一种理解是“非约定俗成非公知且对学习者有用或能解决学习者特定需求问题的信息”。这里面有很多形容词进行限定,是为了后面的付费做铺垫也是为了更好的给知识下定义。

举个例子,大家接触最早的知识付费平台其实是教育体系,如幼儿园→大学的整个过程,当然这属于批发式的知识,基本上没有个性。接着是各类教培机构,开始有小范围个性(一对一)但还是属于批发式,因为学到的知识都是解决批发式需求的,这个知识付费方式孕育出多家上市公司(双减前)。

再接着是出社会后的培训,其实也是批发式的,但解决需求的程度其实是下降了。比如参加了一个股权设计的培训,就可以做到给公司设计出股权结构吗?当然,直到一些基本的股权设计相关信息内容,是没问题的,也可以由此规避一些股权问题。最后是咨询,一对一的解决用户的特定问题。先不论最终能否完美解决用户问题,此时知识的价值是最大化呈现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交易金额高,而且有多家以咨询为主营的上市公司。

第二,是否去付费?付费就是交易,就是买卖的关系,兼顾价格与价值,其底层理解还是一个商业关系。简单说就是知识能否解决学习者或者用户的某些问题,并且可以持续的、规模化的解决问题。在目前知识付费平台的产品当中,在获取知识层面上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各种类型的课程,无论定价9.9还是9999,听众听完后是知道个大概的,但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能否进行实操,就没有保证了。

比如,听一个单词速记课程,学员的单词速记就可以大幅提升吗?市场肯定有可以让学员大幅提升速记单词的方法,但是就不知道你购买的课程是不是属于这个方法了。以及,就算是找到方法,学员能否听懂会用经常用,也是取决于学员的认知+坚持+反馈+练习。

所以,付费前最好先了解知识对于解决自己问题的价值呈现方式,知识要做到解决问题,不仅仅是知道,更多的是需要应用,甚至是重构知识二次加工再应用。最后,平台的商业模式做知识付费是否可行?当下可行性不高,因为很难对正向结果监督及推进。比如某知识付费平台上架某门课程,销售1万份,技术可以实现同时授课,但如何做到学员提出“我没学会、投诉老师……”这样的问题?相当于平台很难监管“知识付费”交付的问题。

如果可以实现把知识付费的内容变成固定格式化内容,比如书籍、视音频,说清楚知识的内容及价值点,大家自由选择购买,并开通学员监管反馈体系,多向打造优质知识内容。这点可以参考小说写手的做法,这也是知识付费的表现形式,通过文字呈现销售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用户可以订阅打赏免广告等体验小说。

总的来说,个人看好知识付费这个领域,无论是否平台的商业模式,都需要做好知识交付的把关。

知乎创作者直行:

在直播带货和内容付费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告投放都被认为是唯一的流量变现方式,很多人从而提出了“流量为王”、“浏览量称雄”、“粉丝数就是金钱”这样的概念。然而今天我们再探讨这样一个话题,会发现无论是客户还是用户,无论是kol还是MCN,都会自主或不自主地将“精准”两个字融入流量事业当中。

事实上,大厂近几年在做为数不多的几件相同的工作,其中就有收集用户资料、刻画用户画像、分析用户行为以及迎合用户需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就在这几年时间里,不同的用户浏览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从网购商品到推送文章,从推介视频到广告弹窗,甚至我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之间习以为常,偶尔会感到自己被监视的不快,但更多的,则是已经对这样的“互联网行为”数见不鲜。那么对于知识付费领域而言,我们可以说,对于用户需求的洞察力,才是最关键、最核心、最有“含金量”的重中之重。

目前主流知识付费的用户区分,还停留在用户自主选择标签、关键词索引推荐、浏览记录相关推送这些初级层面,但在未来,一批有深度的内容势必会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吸金王者。它们今天可能还是某站的热门视频、某乎的高赞回答,这些内容虽然看起来难以立刻产生收益,但在结合了更系统的打包、更深入的专题、更垄断的独占式推送后,将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小生”。说句题外话,未来的网络讯息,呈现给不同付费人群的内容,势必会更加千差万别,甚至将有质量上的差异,不付费、低付费的人群看到的内容将更加浅显粗暴和没有营养,“白嫖”的行为将越来越被大厂所敌视。虽然这只是未来网络在无政府行为引导下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既然是趋势,就注定了只有程度之分,没有方向之别。

财经撰稿人卢晓龙:

知识付费是没有未来的,市场越来越理性,同质化内容太多,樊登,知乎,荔枝,罗辑思维,包括吴晓波,都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仅仅是赶上了一波时代的红利而已。

资深媒体人道琳:

现在知识付费大多在贩卖焦虑,标题课程名很戳痛点,但买了课程后,发现大部分是网络上的知识点整合。专业的有内容的知识是有圈层和门槛的,如果按现在的大数据推荐,知识付费变的像商超的促销一样。

自由作者欧阳铭:

知识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要归类于产品,那需要有服务或实物来支撑,将知识类产品标准化的方式有网课、标准化服务方案,但由于核心竞争力还是人力和脑力,从IPO监管角度上来看,财务核查和业务可持续经营上就很难说明。

知识类平台更像是电商和内容社区的融合体,因为既有明显的交易行为又有自主交流的空间,其实现在平台类的流量拓展方式都比较类似,通过内容或大V先站台,通过补贴来引流拉新,之后的平台运营则要根据用户整体的需求来决定,只因补贴而来的不会回头,只因内容而来的从忠于内容。

市场小君姐主理人小君姐:

毫无疑问,这两年的疫情再次激活了知识付费。一方面宅在家没事干,需要涨知识降低焦虑感。另一方面企业不景气,有不少人被裁员。供需一匹配,就有了市场。

对于如何给知识产品定价:知识是无价的,哪怕同样的经验,产生的价值却不一样。但是一旦要市场化,定价肯定就是参考同行的其他产品,差不多或者干脆就走差异化,贵很多或便宜很多,基于听课群里,在小众和大众间找平衡。

平台如何平衡大IP和新内容:这有点像潮玩的运营逻辑,比如泡泡玛特。开始上线肯定是利用知名IP,80%以上的分额,都是由大IP来贡献的。平台想要更多盈利,就需要开发自有IP。目前市面上的几个大平台,其实都已经有稳定的客群和一定知名度了,这时我认为更应该向新的优质内容倾斜,一方面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度和新鲜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渐提升利润率。

选择用户买的还是广告主买单:答案不言自明。买课的用户就像付费电视的用户,就是为了高质量内容,不被广告打扰。如果嫁接到广告主头上,那么势必会降低内容的可信度或质量。

行业观察者毛鼎龙:

知识付费是个过度行为,时代潮流下的知识付费方式就是教育,探讨研究下的正统流派才是价值所在,知识付费拉低知识的档次,格局太小。同等级认知水平的人搞知识付费还有什么意义,下级知识付费就是浪费综合脑力,体系化的知识是知识应用的前提,不搞教育,搞认知扫盲就是自以为是的浪费,别说没区别,教育的本质不是赚钱吧?!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形式和方式都是错乱的。盈利的方式是“引燃”大众知识,普及大众知识大众用,大众付。

《钛度热评》是由钛媒体推出的热点事件观察栏目,主要邀请对不同行业发展、不同商业模式有着独到见解、深度观察的媒体人和行业从业者,通过多角度解读全面展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如果你关心最新趋势、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想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交流观点,欢迎添加《钛度热评》社群小助手微信:taiduzhushou,加入《钛度热评》社群,跟我们一起打造一个思考者的社群,让有价值的思考被更多的人看到!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知识付费是个过度行为,时代潮流下的知识付费方式就是教育,探讨研究下的正统流派才是价值所在

    回复 2022.05.07 · via iphone
  • 职场中许多人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却期待读一分钟一本书

    回复 2022.05.05 · via pc
  • 平台如何平衡大IP和新内容,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回复 2022.05.04 · via pc
  • 知识付费有前景嘛,这是一个未知数

    回复 2022.05.01 · via pc

快报

更多

2024-09-14 23:06

网传视频显示阿里云盘BUG致用户照片泄露

2024-09-14 23:04

公募REITs又有三只新品获批

2024-09-14 23:00

最高补贴800元,海南启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

2024-09-14 22:46

外资巨头发起M&G中国基金:股票估值已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2024-09-14 22:32

黑龙江将开展主题促消费活动,计划发放促消费资金约5430万元

2024-09-14 22:31

兴业证券王涵:A股市场估值处于历史相对较低水平

2024-09-14 22:12

多国科学家联合倡议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

2024-09-14 22:06

企业家圆桌会议在京召开

2024-09-14 22:05

博士伦与高盛合作探讨出售事宜

2024-09-14 21:50

中国与丹麦签署有机产品合作谅解备忘录

2024-09-14 21:47

广汽飞行汽车GOVE获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特许飞行证

2024-09-14 21:36

迪斯尼与卫星电视提供商DirecTV达成协议

2024-09-14 21:35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会见巴西莱森能源公司高级副总裁内维斯

2024-09-14 21:34

金融监管总局:要求金融机构落实移动应用备案、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外包管理、业务连续性及个人信息保护等监管要求

2024-09-14 21:19

Volocopter首席执行官德克·霍克将加入福伊特集团

2024-09-14 21:06

前8个月全国省际贸易销售额占比超40%

2024-09-14 21:05

大连:秋季房交会期间购房,可按成交价的1%给予补贴

2024-09-14 21:04

光大证券投行员工涉内幕交易:亏损532万元,被罚460万元

2024-09-14 20:59

“偏爱”高价药,30家医院被河北省医保局点名

2024-09-14 20:58

日本东海铁路公司自查发现10节车厢车轴嵌入作业施压超标

4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