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80后逃避婚姻,95后开始学习恋爱

疫情期间有心理问题的人,突然一下暴增了特别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育论场,作者 | 西早,编辑 | 老凡

出版历史长达百年的《纽约时报》有一个长青的情感故事专栏,从2004年起,该专栏每期都会通过讲述纽约当地不同群体之间的感情故事,传达出当代社会正在历经的爱情百态。

2017年,在纽约时报和波士顿广播电台的促成下,同名播客节目《Modern Love》正式推出。这档节目延续了专栏中的精彩故事,并在每期的后半段回访作者补充故事后续。制作不到三年时间,这档节目收获了无数听众,并成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情感故事专栏,长期盘踞在播客年度50强榜单之列。

在迄今为止录制的150期节目当中,《Modern Love》所呈现出的情感故事形色各异,你会发现有人在讲述自己男朋友严重的恋母情结,有人陷入一夜情难以自拔......这些不同的话题构成了当前社会共同的恋爱价值取向,同时也让我们看见无论何种性别、年龄、族群,都曾经或正在当下面临一些爱情困境。

这档栏目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给予人爱情智慧,它也试图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正如其开场白描绘的那样:爱不会随着年纪增长而变简单,爱需要终身学习。

01 疫情催生“爱情课堂”

2020年,身为恋爱心理咨询师的周语乔感受到行业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疫情期间有心理问题的人,突然一下暴增了特别多。

这种变化让身为80后的周语乔察觉到恋爱咨询行业可能即将迎来一个爆发点。

首先,疫情虽令线下门店暂停营业,线上咨询订单却出现大幅增长。其次,疫情期间致使许多人无法出门,内心对出门的渴望会大大增加近一段时间内人们对面对面咨询的需求。

两项因素相叠加令周语乔感到机会来临:心理咨询在这个时候更能受到社会上所有人的关注,从而进入到一个小型红利期。

这种判断基于周语乔对心理咨询行业未来前景的预期。这个行业最终的盈利模型始终需要落到线下,而非线上场景。

“所有的线上咨询以及视频课,我觉得是没有价值的。线上咨询的话,我觉得它只是一个引流渠道或推广渠道。”

周语乔的想法得到了两项数据的支撑:第一、在最近线上咨询量最大的时候,每天单门店的线上订单可以达到50-60个;第二、许多人在经过线上咨询后,转而预约在疫情后到店进行线下心理咨询。

在最近疫情期间,周语乔已经感到一些人对恋爱和婚姻问题咨询的急切需求,但线上存在的无力感支配着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在与一些咨询者线上通话的过程中,对方在哭泣声中语焉不详,最终导致整个咨询和教学效果不佳,这让周语乔更加笃定恋爱咨询行业的未来。

在过去7年的时间里,周语乔一直在主攻脱单教育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长期无法脱单与其本人在婚恋市场中的定位不清晰有关:要么自我定位过低,要么自我定位过高,最终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单身的情况。

“网红老师”李永乐曾计算过恋爱的最优模型:

如果一个人一生计划只谈2次恋爱,那么以第一个人为样本,最终能找到满意对象的概念为50%;

如果谈10次,那么以前3个人为样本,最终找到满意对象的概率为39.9%;

如果谈1000次,那么这个概率将降至36.8%......

在李永乐的计算下,在爱情中找到合适的另一方就像苏格拉底与弟子捡麦穗的故事一样,总会因为看见前面更大更好的麦穗而放弃手中拥有的成果,最后只得空手而归。在爱情这道选择题面前,除了少许人的成功,大多数人都在沦为了另一半的恋爱样本。

对此,李永乐有一个很好的总结:

虽然每一场恋爱不一定成功,但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首先避免成为对方的选择样本。

这种精辟的恋爱理论总会发人深省。因为恋爱不存在100%的确定性,所以就会有人想要通过恋爱技巧的学习以及对恋爱心理的把握,让正在持续的暧昧关系保持相对确定,恋爱教育得以诞生。

一些有自我改善意识的人开始寻求爱情课程的学习。

02 95后拥抱恋爱教育

2018年,一项由简单心理匿名随机抽样的调研结果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平均年龄从30.76岁小幅下降至29.05岁,咨询群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同时80后与90后咨询者合计占比达到85.1%,90后在心理内容上的付费占比约为53.74%,是目前心理课程的主要付费群体。

在周语乔最近几天接触的咨询案例中,一位95后女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与男友结束4年长跑后,这位出生于1995年的女生预约了一项挽回情感抚慰服务。但令周语乔感到惊讶的是,这位95后女生刚一见面便坦诚,挽回感情是其次,在这段感情经历中感到自己对两性如何相处的知识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主动提出要学习两性关系。

这种学习认知令周语乔意识到新生代人群对恋爱知识普及的需求,而像这位女生一样的95后咨询者正变得越来越多。在最近这一年里,95后客户已经成为购买恋爱咨询服务的主力消费群体,这种客群风格的切换代表着消费力和消费意愿的迁移。

在周语乔服务过的所有咨询者当中,目前保持着最高消费记录的用户来自于一位出生于1998年的95后,而对方在付费后主动提出想要学习两性关系。

“95后咨询比较多的问题基本都是关于两性关系经营,我发现95后的孩子其实他们进入恋爱状态并不难,也有个别人让我们教他们怎样脱单,但大多数其实都是问我们两性关系应该如何经营。”周语乔提到95前和95后代际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问题,前者以婚姻居多,后者更多反应在恋爱过程。

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8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显示,不同代际对两性关系问题的提问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70后以婚姻危机为主,80后以二胎和婆媳关系为主,90后则面临着恋爱降级、约会降级、假性亲密的三大烦恼。

与这种主动消费趋势相对应的是这届95后在感情观和婚姻观念上的“意外成熟”。

周语乔仍然记得这位95年女生对她提到的一项认知:

“我觉得这个男生很适合过日子,我不想一直再换男朋友,如果说我跟他在一起,我就想跟他结婚,两个人在一起好好的。“

这种特定的成熟感存在学习前置的现象,许多95后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或在谈恋爱之前就决定加入恋爱学习课程。周语乔曾经试图探索95后恋爱教育消费崛起的原因,原生家庭关系、心理学认知以及消费能力成为关键。

1998年,Bernnan等心理学研究者提出可以通过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来划分成人依恋类型,认为个体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儿童未来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质量。

首先在焦虑维度上,低焦虑的个体对自我价值持肯定的态度,有较高的自信心;而高焦虑的个体对自我价值持怀疑的态度,总担心分离和被抛弃。 

在回避维度上,低回避的个体对他人持积极态度,期待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高回避的个体对他人怀疑,因而选择回避亲密关系和避免投入情感。(摘自北师大心理学部徐寒玉演讲)

依恋理论与当前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论近似,都指出儿童期经历对成人恋爱和婚姻观念的影响。

1969年,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Bowlby发现,人们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模式在婴儿时期已经初步显现。在婴儿期时,妈妈或其他抚养者能否给予足够的陪伴、关怀、关注,影响着婴儿时期依恋类型的形成,而早期的依恋类型会被带入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

周语乔在对咨询者的家庭结构分析中也发现,95后咨询者存在更高的离异家庭比例,且这种差异与70、80后相比尤为明显,这进一步说明了亲子关系对成人亲密关系的影响,尤其是两性如何相处认知的欠缺。

但是周语乔也发现这代咨询者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程度更高,更愿意主动提及自己的家庭情况,但另一个极端是常常将感情问题归责到父母以及家庭身上。

03 我们需要怎样的恋爱教育?

近年来,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不断,尤其在影视作品对原生家庭形成广泛讨论后,不少人相继意识到童年期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但那些出现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经典“受害者形象”,仍在提醒着人们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角色;另一方面个人在恋爱和婚姻观念上存在诸多不足。

原生家庭观念也在吞噬着许多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一种策略就是逃避恋爱和婚姻。

在周语乔实际接触的案例当中,父母吵架对孩子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两性关系表达不当,继而产生排斥心理。但也有人会采取另一种方式,因为父母经常吵架让自己意识到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进而表现出对完美家庭的渴求。

周语乔认为,对原生家庭的过度归因是当前心理学发展不成熟的表现。这反映出个体在有意识地学习心理知识,但没有接受到正确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偏离心理学发展的“重术”行为,比如PUA。

“PUA主要针对男性,主张去学习一些东西来搞定女性,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本身的出发点就不对。它把女人看成了一个对立面,因为PUA里面讲最多的就是我要怎样去压制她,而不是去表白。”周语乔认为PUA与真正的恋爱教育相比,仅仅停留在方法层面,而心理学更多讲的是心法。

透过PUA,我们能发现个体在恋爱上的急于求成,而真正的恋爱教育意在教会普通人如何去爱,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对个体的解析和爱情的理解,教会人们谈恋爱的正确方式,并且告诉人们最重要的不是结婚,而是拥有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是进入恋爱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李银河说爱情》一书中,李银河提出寻找真爱的两条途径:第一、有强大的意愿和强大的渴望;第二、无论爱还是被爱,都要拥有爱的能力,能够辨认爱,回应爱,抓住爱。

但在当下,当代爱情展现出更加复杂的一面,在对物质的追求与心理需求上失去平衡,最后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在男女性别上也表现出差异。

在两性关系中,女性通常表现出较多的焦虑情绪和患得患失,男性则更多地表现出不知道如何谈恋爱或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逃避的状态,因此恋爱教育在性别上各有侧重。

无论是95后还是70、80后,恋爱教育都在影射着当代人的心理认知水平。相对于青少年而言,成年人接受此类教育的目的更集中地体现在帮助下一代身上,毕竟“榜样与模范”比许多教育理论更管用。

本文系作者 育论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