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神话宇宙”未来的光明与隐患

“神话宇宙”是有着自己的开创性意义的,对国内动画电影来说也将是标志性的存在。有了神话IP的成功,小说、漫画等IP源的动画电影化也有着巨大的挖掘空间。

文 | 读娱,作者 | 零壹

2019年底经过几轮的数据补报后,年度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突破50亿。对出品方彩条屋影业和背后的光线传媒而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带来了发展上的许多加速实现:

《姜子牙》进军春节档,宣传发力明显,试图将动画电影类型稳定成票房主流中的一军;2020年1月14日,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发布了一本漫画APP,《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官方外传漫画《敖丙传》在平台上开启预约。

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围绕传统神话打造的“神话宇宙”,经《哪吒之魔童降世》而大大推进了节奏,也让光线传媒进军动画电影收获了业界的普遍看好。在一本漫画发布会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甚至表示会冲击百亿票房:“接下来我们正在创作的这些作品,我希望他们有机会突破《哪吒》的票房,向100亿进军,我认为,这个目标大概在三年内就可以实现。”

但若从实际考虑,《哪吒之魔童降世》既是远超所有人预期的一次票房大胜,但同时也仍然只是一个孤例。动画电影的盈利方法论,还不足以从这一部电影中得出非常明晰的结论。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除了儿童向的《熊出没》系列外,目前数票房成功的全龄向国产动画电影寥寥可数,而且几乎都源自传统神话IP——《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

动画电影并未停止各个类型领域的探索,但从结果来看,还是古典神话IP打底的作品更能吸引大众关注。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度过后,“神话宇宙”的未来发展其实仍然留存着许多可能的问题。

神话宇宙的优势与风险:市场会对IP“一拥而上”?

《哪吒之魔童降世》做到了许多突破,其票房成绩是优质内容、档期、宣传风向、大众需求等各个因素集合的结果。如果抛开这些,从IP属性来说,传统神话一向有天然的优势和局限性——优势在于大众知名度和相对完善的人物设定基石,是现成又保险的影视改编题材;而局限性则在于,成系列的开发难度颇高,也很难形成实质性的壁垒,也无法阻止同行一拥而上。

就以“哪吒”为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着大量创新的设定,也有着源自早年上美版《哪吒闹海》的反抗精神和人物内核,但总体而言,是突破多于传承的。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并不能保证“哪吒”这一IP形象被彩条屋的“神话宇宙”所独占,相反的是会有更多与“哪吒”相关的影视作品出现,其中不乏同样酝酿已久的计划。

比如由追光动画制作出品、赵霁执导的《新封神:哪吒重生》就即将在2020年暑期档上映,追光动画正是《白蛇:缘起》的制作方。据新京报采访,制片人崔迪提到:“其实追光动画四年前就筹备了《新封神:哪吒重生》,和《白蛇:缘起》比较类似,也是针对哪吒这个IP扩展故事、改编故事,包括用新的形式把这个故事展现给观众。”

对“哪吒”的动画发展熟悉的观众,可能还会记得2016年就有一部动画电影《我是哪吒》上映,最后以豆瓣3.9分和1000万票房的成绩惨淡收尾;而前不久央视动画还与孩之宝合作,准备中美合资推出《哪吒与变形金刚》的动画剧集,引发广泛讨论,央视动画曾经推出过经典动画《哪吒传奇》,也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此外,在《罗小黑战记》中也有“哪吒”角色出现,形象设计亮点颇多;《十万个冷笑话》里的哪吒形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另一重要人物敖丙同样有着许多改编形象,其中知名度较高是此前《十万个冷笑话》中的改编。

毫无疑问,《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红使得本次电影版的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申公豹等角色拥有了当下的最高知名度,但这并不妨碍其他创作者分享神话IP故事的热点。如追光动画这样有实力和优质作品打底的公司所做的哪吒动画尚可期待,但未来是否有更多一拥而上、只蹭热度的作品出现呢?读娱君认为可能性是很大的。

就像前些年对“西游”题材电影的撞车式开发:郑保瑞导演的《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分别于2014、2016、2018隔年上映,周星驰和徐克导演的《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在2013、2017年上映,几乎是“年年看西游”。在网络电影领域则更夸张,西游题材早已成为泛滥重灾区。

各不相干的各路创作者势必带来设定上的重复和焦点模糊——这对“神话宇宙”的打造必然是负面的,“宇宙”式开发的一大要点在于设定的前后统一,不同故事之间的微妙联系和呼应,以“强势”的文化输出在动漫、电影、游戏等多种不同的内容形式之间形成统一的共振效应。相较于版权明朗的其他“IP宇宙”式开发,古典神话在这方面是天然劣势的。甚至于更多并非彩条屋的神话系列,却打着“哪吒原班人马”旗号的神话动画也已经出现,令观众已经有眼花缭乱的趋势。

不过破局或许没有那么复杂——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流传度足够广的全民爆款,足以在竞争中让大众忽视其他跟风者,进而以自己的节奏主导大众对该IP的“既定印象”,以取得主动性的优势。

彩条屋早在哪吒上映之前已经开始了规划,也适时推出了《敖丙传》这样的漫画形式,也有望丰富动画电影所缺少的详细设定强化自身形象的独特性。但对神话宇宙来说更重要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的全民爆款何时出现。这就要看下一步《姜子牙》的剧情安排和商业成绩如何了。

“影视工业化”助力动画电影商业价值实现?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行业对于成人向、全龄向的动画电影市场其实是偏向悲观的。似乎整个市场里除了《熊出没》每年固定赚走属于自己的钱外,能获得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实在少之又少。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斩获接近10亿元票房后,国产动画电影其实进行了多番尝试,其中不乏艺术、技术、故事角度的好作品,但从商业角度来看,却没有一部能接近《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绩,许多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缺憾——要么是商业上的,要么是作品艺术上的。

《大鱼海棠》用精致的2D动画创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后最好的票房成绩,却未能在故事层面感动多数观众,收获评价并不出色;《大世界》《大护法》用先锋式的风格和成人黑暗的调性传递了独特的动画电影审美价值,但却并不被大众所热衷,票房平淡收场;《风语咒》在技术角度非常出彩,同样在故事层面有缺憾,受众不明显;《昨日青空》《肆式青春》等日式风格的青春动画电影更是市场表现惨淡。

陈丹青在《局部》第二季中曾引用马蒂斯的话“艺术与大众之间永远存在鸿沟”。陈丹青说:“我知道这句话会冒犯‘大众’,虽然我也不确知‘大众’究竟是指谁,但我同意这句话。”如果放到动画电影的领域来说,这种“鸿沟”实质上是“艺术表达”与“市场”之间的互相寻找和互相平衡,从题材到故事走向、热点话题设计都要考虑。

如今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者中的新锐人物们,大都曾经有过先锋式的早期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本名杨宇)早年的成名作是2008年的《打,打个大西瓜》,强大的技术基础和个人风格已经可见端倪;《姜子牙》由程腾、李炜执导,副导演是李夏、王昕,而李夏和程腾早在2010年就以中国传媒大学07级动画系学生的身份联合执导了短片《红领巾侠》,有着蓬勃大胆的想象力和动作设计;《刺客伍六七》导演何小疯以毕业作品《小胖妞》成名,以结合实景定格拍摄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相较于他们的早期创作,读娱君认为一致的变化其实在于“故事性”的强弱,这也是“工业化”水平提升后与“一个人的大片”之间的区别。

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着一流的技术水平,但更重要的或许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着一个完整的、有广泛话题传播潜力、经得起持续讨论的故事,这方面的不足,其实也是此前许多质量不错的国产动画电影身上的最大缺陷。

在上海电视节动画片大师班上,国际知名制片人,曾任迪士尼动画执行和规划副总裁、华纳兄弟动画总裁的霍文东就表示中国不缺好故事,缺的是讲故事的环节,缺构建故事的人才:“影视作品讲故事时要建立相应的规则,即结构化的内容。”

从这一点来说,“神话宇宙”是有着自己的开创性意义的,对国内动画电影来说也将是标志性的存在。有了神话IP的成功,小说、漫画等IP源的动画电影化也有着巨大的挖掘空间。而《哪吒之魔童降世》所证实的市场能否持续火热,则是现阶段大家所观望的重点吧。

本文系作者 读娱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表面热火朝天啊!

    回复 2020.01.22 · via android
1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