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故意”缺席公开课:微信要用产品说话,当前考验的是组织能力

张小龙在开场视频中指出:我们面临的问题,从早期的“怎么做”,到现在的“做什么”。

张小龙

”微信之父“张小龙

“其实我是故意不来现场的……用产品说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2020微信公开课PRO上,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开场视频中讲道。

今年,张小龙并未真正出席微信一年一度的最大活动,而是以一段视频的方式来开场。他直言,希望微信团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深入的思考者。所以今年“故意”不来现场,希望将时间让给团队,让他们带来团队的思考。

本场大会以”未完成AIways beta“为主题。张小龙在开场视频坦言,微信团队已经发展壮大,面临的问题也从早期的“怎么做”,演变为现在的“做什么”。

“早期我们聚焦于每一项功能,思考怎么做才是最完美的。现在是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尝试的,以及如何组织起来做。对团队来说,早期是考验我们的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

与此同时,他也分享了关于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隐私的出让、 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 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以及搜索的困难。

张小龙表示,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从前一个人世界的大小由脚步丈量,而现在则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度来决定的。

微信小程序在2019年全年交易额总计8000亿元,同比增长160%。谈及今年的重点小程序,张小龙表示,微信团队做小程序,一直是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让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小程序也是微信团队一直在改进的领域,张小龙认为,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起搜索的内容的丰富度。

关于微信在短视频上的缺失,张小龙今年也有在视频中提到。他表示,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但微信不小心把公众平台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这使得微信在其他短内容方面有所缺失。张小龙透露,短内容上的新功能可能会在微信新版本中上线。

在视频的最后,他还预告了微信在今年春节红包上的创新——“可能也会吸引用户来发挥创造力”,吊足了观众胃口。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全文:

公开课的朋友们,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很抱歉这次没有来到现场,在这里跟大家打个招呼。

其实我是故意不来现场的。记得第一次公开课,我提到说,参加各种会议可能是很浪费时间的。

我还说过,用产品说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家也看到,微信从来没有开过发布会。我认为,新版本的启动页,就是微信的发布会,它直接覆盖几亿用户。

但同事们说服我说,公开课不是发布会,而是面向开发者的会议。确实,外界可能也会对微信有好奇甚至误解,所以公开课确实是一个微信对外阐述自己想法、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去年,我就想,微信团队现在这么大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从早期的“怎么做”,到现在的“做什么”。早期我们聚焦于每一项功能,思考怎么做才是最完美的。

现在是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尝试的,以及如何组织起来做。对团队来说,早期是考验我们的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

我希望我们团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深入的思考者。所以去年,我就在想,我不一定每年都来公开课讲。今年,我更乐意把时间让给我的同事们,让他们来给大家带来我们团队的思考。

当然,我个人也有一些小的思考点,可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信息互联的影响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花这么多时间,花在手机里面浏览各种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应用。

所以我也经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

我们知道,基因编辑是一种非自然的选择。因为人类强行的改变了自然进化的进展。类似的,技术的进步同样改变了自然的选择。

人们看到屏幕上的视觉信息,超过了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们看到的是远方的图像,听到的是远方的声音。

从前一个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脚的行走半径来决定的,现在一个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度来决定的。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但人类对于信息的广泛连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是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的。网络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人都随时在线,并且面临海量的信息。

这在历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人们真的能驾驭这种信息互联吗?还是说,技术在引导甚至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

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一看这种影响,包括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搜索的困难。

一. 隐私的出让

从历史来看,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会越少。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隐私范围缩小。

比如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其实是有矛盾的。作为平台,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数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倡导同行一起重视这个问题。

二. 信息获取的被动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

记得好几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这是一个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三.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如今,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动里面。比如,中学、大学同学,因群而活跃起来。

过去,学术上有个词,叫邓巴数,是说一个人最多有150个好友。但在微信里,显然它被打破了。人们对于好友的维系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之前我们限定一个人最多5000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5000好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们要扩大好友数目了。

我记得附近的人上线时,我自己其实都有隐隐的不安,因为从前我们和附近的人的界限将被打破,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坏。

这种思考,其实会一直贯穿在微信的进化里面。就像我们扩大5000好友这个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对于它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我们会反复思考。

四. 信息传播的快速

一方面,是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传播,可能一个瞬间,一个事件就可以迅速在很多个群里面,迅速的几何级数的传播。

另一方面,有一句话叫“谣言传千里”,耸人听闻的内容,可能能获得更大的传播机会。这是人性使然。

我们可能很难用技术手段作为一个判定内容的质量的标准,但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我们也有很多办法,譬如说用更多的参与者和强大的机制,来帮助平台作出仲裁,就像我们对待原创和抄袭的做法很类似。

五. 信息选择的困难

看似我们面对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去一一筛选,导致我们看到的总是局部。

包括公众号,看似可以随便关注,但是你的选择其实是有限空间的。我们在看一看里实验了社交推荐,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它是一种通过好友之间的互相推荐来扩大人的选择范围。

六. 信息的多样性

虽然头部大号会有最大的浏览量,但是在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年代,我们希望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之前公众号一个忽略了的部分。等一下会再讲一下。

七. 搜索的困难

与web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各个app更加割裂,信息难以打通、搜索。

我们做小程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这样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

当然,小程序仍然是我们一直要改进的领域,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起搜索的内容的丰富度。

关于“信息的多样性”的延伸

这里讲了我们对于信息普及、对于生活的影响,其中提到信息的多样性。这里也要说一下。

在微信的起步阶段,我就说过,我们基于手机来做app,不基于pc来做。pc端只是辅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将我们的产品普及到每一个人都能用。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年有两个小小失误,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pc web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另一个是,也是更重要的,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但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说,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这样一个原因。

我们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认是发照片视频的,是因为当时我有一个认知,对于十亿人来说,让每个人发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发照片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

所以,就像之前在公开课所说的一样,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也会和大家见面。毕竟,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所以这里,也是作为一个对新版本的小预告吧。

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在红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可能也会吸引你来发挥你的创造力,这里也预告一下。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虽然这次我没有参与现场的演讲,但是我相信我的同事们同样会给你带来精彩的报告。

再次感谢大家。

本文系作者 芦依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张小龙说微信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应用,我是用头条最多,有和我一样的朋友吗

    回复 2020.01.09 · via android
  • 只有人才能说话啊!

    回复 2020.01.09 · via android
  • 小龙缺席公开课会不会成为常态化(思考)

    回复 2020.01.09 · via android
  • A, 作者列出了几个思考: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搜索的困难。 B. 我给作者的几个建议:1)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是用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的,后者是前者发展、创新的方向和归宿。以后者为思考的出发点就会高屋建瓴、庖丁解牛;2)在满足人们的需求方面,提高人们的自主性是一个主要的、永恒的方向。不要上帝视角,也不要婆婆妈妈视角去看待他人; 3)资源和技术是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是来影响、塑造和提升人们的需求的。或者说,资源和技术会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会带来需求满足中的新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人们会利用资源和技术去解决这问题----- 这就是发展。人类拥有追求发展的本能。

    回复 2020.01.09 · via pc
  • 1. 早期,我们有拥有创新性的认识,所以我们知道要去“做什么”,进而,我们更关心要“怎么做”; 2. 现在,一个新发展的轮回又开始了,我们又面临认识创新这个“首要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才会有答案,“怎么做”的问出也才能随之出现。 3. 对如同阿里、腾讯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型企业而言,产品能力、组织能力等,都算不上“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只有认识能力,以及随之的创新能力才是根本!

    回复 2020.01.09 · via pc
  • 需要操心的地方太多了

    回复 2020.01.09 · via android
  • 有想法的人太多了

    回复 2020.01.09 · via pc

快报

更多

15:41

央行:截至8月末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超过4.1万亿元人民币

15:35

基金公司人士:公司内部已在讨论筹备中的基金提前发行的可能性

15:17

上海市人社局:今年以来全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金额约13.27亿元

15:15

假期第5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8亿人次

14:48

国庆假期返程需注意降温及雨雪天气

14:46

港股火爆,近一周在港券商开户量、孖展等数据高增长

14:30

国新办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 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

14:24

深圳发布楼市新政后4日新建商品住房日均认购量较9月增加124.9%

13:57

道达尔能源高管称考虑涉足铜交易

13:55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入驻200多家免税企业

13:25

期货投资者可在“十一”长假期间办理开户手续

13:18

2024国庆档票房破18亿

13:01

国庆后开市在即,监管提前了解并指导券商业务开展情况

13:00

债基、银行理财收益出现波动

12:57

国际金价持续高位震荡,黄金回收每克提高150元

12:53

马斯克名下X平台向巴西支付罚款以求解禁,巴西最高法院说X平台罚款转错账户

12:51

进入返程高峰,今日北京地区铁路预计发送旅客59.7万人次

12:38

中国结算假期开工

12:23

Nature官网头条,中国学者发表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

12:10

陈茂波:港股市值升至39.4万亿港元,预期不少公司将加快在港上市进程

8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