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 7EDU 创始人刘君:低龄留学生教育,本质是父母再教育

低龄留学生送出国外的越来越多,那么 K12 阶段家庭如何完成理想的教育?“留学教育,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母的一次‘再教育’。”

7EDU创始人 刘君

7EDU创始人 刘君

送到国外留学的中国孩子们,如今越来越低龄化。

送小孩出国读中学甚至是上幼儿园,不仅是一线城市有经济实力家庭,省会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家庭也在汇入这股潮流。K12阶段的低龄留学生群体,日益庞大。

教育部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同比增长8.83%;另据CCG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世界主要英语留学目的国,中国基础教育阶段(K12)留学生占比,都位居该阶段国际学生第一位。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思想上不够成熟,价值观未完全形成,加之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小留学生在国外遇见的挑战,似乎远大于成年人留学群体。

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这十年来,留学生毕业后回国,无论继续读书还是就业,成为另外一个显见的潮流。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海归人数为51.9万人,同比增长8%;而统计1978年到2018年之间留学生总数,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群体已经高达84.46%。 

在面对多重挑战,以及留学人员归国潮的大趋势下,我们还有必要花费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将小孩送出国接受教育吗?

美国K12教育机构 7EDU 创始人、同时也在2019 T-EDGE 全球创新大会担任分享嘉宾的刘君老师,就上述话题接受了钛媒体采访。从早年执教新东方,到现在美国教育领域创业,刘君作为中国留学教育市场十年变迁的见证者,对中美两地教育行业有近距离观察,她从低龄留学趋势、留学后选择及留学生父母再教育等方面谈论了这个话题。以下是对谈实录,经钛媒体编辑:

“陪读妈妈”成为新潮流

钛媒体:近两年留学行业发生了哪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刘君:现在的陪读妈妈越来越多,是近些年的一个变化趋势。我也确实看到美国的语言学校,或者是职业技能学校,为了解决陪读妈妈们的语言问题,或者能力问题,以及再就业问题,促进了这类的技能学校的发展。

钛媒体:陪读妈妈会在国外遇见哪些具体的困难和挑战,你怎么去帮助她们解决这些问题的?

刘君:挑战还是蛮多的。第一个最大的挑战是语言关。因为很多妈妈的英语不是太好。在美国的学校,妈妈要登录到孩子的网站上去专门看到孩子的一些成绩的汇报情况,这系统和学生的系统是分开的。

这种情况之下,妈妈可能看不太懂,这个时候可能需要有大量知识。比如说,我们会给他提供翻译。但翻译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一种再教育。需要培训她怎么样去理解好学校的作业布置,以及怎么样能够支持和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还有一些学校要求作为义工参与一些活动,以及等等这些跟学校配合的这种方面。

另一方面,我注意到这些陪读妈妈的社交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很难融入到美国的社会。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办一些自己的学生妈妈的联谊活动,让他们认识更多同类,她们有会惺惺相惜或者是经验共享,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和反馈。

钛媒体:陪读妈妈群体增多,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还是都有的全球的普遍现象?

刘君:不止是中国,这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有接触到很多地区,例如新加坡、南非等这些国家都有,包括有很多的美国的父母。还有一些,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学生是打冰球的,他就会跑到加拿大那边学习,父母去陪读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觉得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分拼的和不拼的,顺其自然的或者说愿意倾尽一切去帮助孩子的。那些愿意倾尽一切去帮孩子的父母,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一样。

钛媒体:您怎么评价陪读妈妈越来越多的现象?

刘君:这可能代表我们对于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这种强烈就体现在家长愿意花更多的精力,以及牺牲这么多,去为孩子找一个更好的机会去接受教育。这对于国内教育从业者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他们可以去发展更好的国际学校,或者有国际化视野以及教育理念的学校,或者提供与跟美国的接近的国际课程。

钛媒体:国内家长看中的是海外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美国中学是否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是陪读妈妈不清楚也不会应对的?

刘君:比如说,美国的学校也是有好坏之分的。很多时候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一般来说公校往往没有私校好,那么,也有很多人愿意去为了上公校去美国。其实美国的公校有非常多的问题,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另外,美国基本上的理念是不补课的。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讲,你在中国你再懒,再不愿意学习,你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有家长和学校联手起来把你往前推。但是在美国不是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两极分化。

所以说如果孩子本身缺乏动力,或者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引导的话,去了美国之后,就给他了一个特别好的理由,顺其自然吧,会变得更加后退。

另外一方面,我在问家长他们为什么选这所学校的时候,很多都会告诉我说,中介告诉他要去一个华人少的地方。你为什么要想在地球找一个没有中国人的地方?那是没有这样的地方的。

那么小的孩子送到一个没有中国孩子的地方,没有认同的族群去融入会让他更难受。你想要语言环境,逼着他去说,就算他跟中国孩子在一起,他的语言还是有可能会提高。你现在又加了一个新的问题,他可能就选择不说了。

留下 or 回国,首先该找到自我

钛媒体:现在有一个趋势“归国潮”,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归国。特别是低龄学生出国,花费很比较大,还不一定能留在当地就业,而且,在国外的成长经历可能导致他的三观和国内差别很大,回国之后需要调整和适应。您认为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还有没有必要出去?

刘君:实际上,这要看这个是从什么角度看待整个问题。如果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你能够有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家庭,那出不出国没什么区别。因为你在哪儿,你都可以有这样的方式,反而在父母身边是有更好的优势。

关于归国的潮流,我觉得哪里有机会去哪里,大家都知道很多的机会都是在国内的。学完的一定的东西之后,回国报效祖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不是一个失败的选择。

你不能为了留而留,你留是为了什么。我也遇到了一些学生在美国待了很多年之后,都已经拿到了绿卡,在当地有非常好的工作,最后辞职回国创业。我也有遇到一些孩子,他的思想和价值观还是比较偏国内,他就会在美国待着很苦。

父母是不是要送孩子出去?增长见识方面肯定是有好处的。在应试教育下教育出来的孩子,焦虑感比较重。很多国内的孩子去美高上学就比较两极化。有一些特别的自信,还有一部分在国内很优秀了,但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整个大环境在比,排名、分数等。

如果不想再有这种焦虑,想让他换一种价值观人生观,你可以把他送出去。但是这也会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他的价值观会跟你的家人不一样。因为你总希望让你的价值观输入给他,他能够听你的,或者是跟你在同一个面上。

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学生在斯坦福大学读医学,医学专业中间有一个间隔年。孩子提出去南非去支援当地的医疗队。这个事情是挺危险的,他妈妈强烈反对——我供你供到了名校,要毕业了竟然做这样的事情,你其实完全可以去一个非常高收入的地方。

孩子后来的回答,让妈妈也人生观得到了震撼。孩子说,那你觉得谁家的孩子适合去呢?他的境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不和父母在一个层面上。他妈妈从个人角度来讲,不管谁的孩子去,反正我的孩子不能去。孩子的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别人,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本身也是学医的一个最初的出发点。她妈妈又感到非常的佩服和震撼。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复杂的情绪。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性考量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回报比的问题。

钛媒体:现在国内送小孩出去上学的需求很旺盛,而且送出去门槛好像也没有那么高。送出去之后,比如说K12学习毕业之后,目前是有大概几种出口?

刘君:送出去是一个特别容易的事情,但是送出去之后落点是因人而异。最好不要去分析排名,因为排名高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这个落点应该沿着每个孩子成长轨迹去设定,而不能统一的按照排名、区域和专业来走。比如说,我们都知道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是非常火,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

我们根据孩子的性格特质以及他想要的发展路径,去挖掘他特有的潜能,Passion。这是西方教育的精髓。如果你还拿着一种就是要考清华北大的心态去留学,那要问你,为什么还要留学?

大部分高中生毕业之后,基本上都去了正规的大学。也有一部分他会去绕一个道,所谓的中介近年来一直在推的“捷径”,通过先上一些大学,然后再转到名校,但其实这里有非常多弊端。还有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可能没申请到特别合适的学校,可能就转站去了澳大利亚或者英国,甚至是回国。

钛媒体:留在当地或者回国,其实是看学生的个人的选择?

刘君:对,这是中西方基础教育挺大的不同。在国内是我给你定一个目标,然后把你往那个目标培养。西方教育是我要去发掘你内心的一个动力,你自己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自己走过去,你需要我帮什么,我来帮你。

钛媒体:如果谈谈具体的案例的话,假如一个学生到了做选择时自己也很困惑,您会依据什么来判断?会给到什么建议?

刘君:通常美国大学属于宽进严出,一般来美国上高中,进大学的机率都比较的大。但是也确实有一些极端的情况。我有一个学生刚到美国的时候,他告诉我第一句话是,“我是带着荣耀来的”。他在国内学校是三好生,都是第一名。中国学生只要你优秀,所有的老师都对你好,所有的事情都会给你开绿灯。

到了美国后他发现,成绩好老师并不优待。另外,再加上语言的不通,他有非常强的失落感,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宝宝了。没有了这种过度的关注之后,他就开始成天打游戏。当时我就给他父母建议,应该让小孩去休学一年,让他去打游戏,打到他不想打为止。这是一个比较有风险的选择。好在他父母的经济能力方面比较好,另外他们比较认同孩子的性格发展不能拧着来的理念。

于是他就一直打游戏,打了有一年。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讲,不想打游戏了,我要学习了。我跟他讲,只有学习是不够的,不是说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不用做家务,志愿活动一次都不能逃。他的观点转变也蛮费劲的。比如说,去做志愿活动,他说,这不就显得我有爱心吗,我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显得我很有爱心。我说,不是要显得你有爱心,是我们真的要知道你是不是有爱心。一个人没有爱心,怎么活下去?

我记得给他安排老年公寓的活动,他去了之后,两手一摊在那儿站着。当时那边的人都不打算要他,因为他什么都不干。美国有一些老头和老太太,有很多人生的阅历。当时有个老兵给他讲了个故事,他是怎么拣回半条命的。老兵他没有妈妈和爸爸,是一个弃儿。我的学生听完之后非常震撼。所以后来他就开始去陪聊,也听别的老人给他讲故事。之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变得比较的丰富。

他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不再那么傲慢。我最感动一件事是,在圣诞节的时候他写了一封信给那个老头,寄过去之后发现,老头已经离开了人世,当时他就哭了。我之前对他印象是一个自私冷漠的孩子。经历了这些,他开始不断地去思考人生。后来大学申请的时候,他把养老院的经历写到了申请文书,思考用什么方式解决老龄化的问题。他最终选择了回国,去服务养老院产业。

我们的内心都需要找到人生的意义,每天的奋斗是为了什么。你跟小孩讲要考上好大学,为什么?你可以找好工作。为什么?你跟他说可以挣钱。他会觉得,我爸妈有钱,我已经不需要挣钱了。

钛媒体:可能他的情况特殊性在于他的家人比较开明,以及家庭具备这样的经济条件。但很多家长将小孩送出国是有很强的目标感的,比如说就是为了上名校。这样的情况下,你们一般给出什么方案?

刘君:这种情况其实我比较少接。因为如果说你只是让我把小孩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其实你本身是忽略了孩子的。而教育本身是孩子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可以说,我就可以把孩子打造成什么样子。当然,也有很多个体正好长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这比较幸运,但是大部分都不是这样子。

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会做两部分的工作。一部分我们真的是要让父母明白,孩子的教育,是你要真的让他成为一个有他特色的样子,要倾听孩子尊重孩子。要去协调出父母与小孩的和谐的点。有的时候差别还蛮大的,有的父母想要孩子接替家族的产业,但可能就想完全去想去做NGO。

钛媒体:家长们相信,在北美地区,或者说我追求的这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效果是好的?

刘君:没有办法保证,就像没有任何的医疗机构保证药到病除一样。我经常问家长一个问题,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未来就一定是失败的”,你今天还会去做努力去培养他吗?大部分的家长回答都是,会的。没有几个家长说“即便我的孩子是一个loser,我也不会去挽救他”。

你看到的那些不好好学习的现象,这个是“果”,你要去找“因”。所有的技能都是有执照的,只有“父母”这个岗位连“执照”都不用考......这个情况之下,我会发现不同的父母,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反映到孩子身上,真的是有特别大的不同。我认为,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也是父母自己再教育,K12阶段的留学生教育也一样。

低龄留学的本质是什么?

钛媒体:现在中美关系日趋紧张,一些学生申请出国,被院校录取之后在签证环节遇阻。您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赴美留学还是一种好的选择吗?

刘君:经济问题应该与教育教育分开。主要是看父母和小孩自己的想法。可能高等院校一些专业会受到影响,但是基础教育是不受影响的。

钛媒体:当前留学申请人数是逐年攀升的,但是美国名校的招生的人数却没有明显的变化,这意味着我们每年出国申请难度更大了。和以往相比,现在留学申请的难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君: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美国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好大学都是一样的,不分排名。你说前30大学和前50大学有什么区别?排名第50的和排名第60的有什么区别。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有好的专业,好的职业愿景规划,以及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才是最关键的事情。大家都想去最好的学校,我经常跟大家讲,不是说要去好的学校才能成功。

美国的大学其实很“懒”的,他就是要去找那些一定会成功的孩子。所以说,要发掘自己的潜力,你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去哪个学校都可以成功的人。想要成功申请美国名校,确实要活动好、学习好,大家都把这个当成一个公式去套。但其实忽视一个问题,真正能够去做好活动,且还能够把学习很好地完成,这些孩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学习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

优秀的孩子为什么能做这么多东西呢?绝对不是别人推着走,或者是安排和设计的。一个孩子喜欢一样东西,你是不需要去催他,只需要引导。相反如果不喜欢,你怎么威逼利诱,他都不可能去做到。所以要去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钛媒体:美国名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

刘君: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说现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以前学生的申请可以稍微包装出来的,现在越来越多学校讨厌包装的痕迹。比如说,一个学生去到了某个贫困地区,打了一个口井,为当地带来了方便的水源。但美国学校会考虑,这是不是一个16岁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如果不是,拼的就是孩子背后的资源。美国教育也是希望教育公平,也是希望能够规避这些事情。

有时候在文书上,经常会有家长问,能不能给我们弄得更好一些,甚至是不是能帮我写一篇。但其实文书没有必要去改成一个像30多岁、或者是文学功底深厚教授的文体,它就是应该是一个孩子写出来的样子。

钛媒体:K12阶段和大学阶段的留学需求,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刘君:7至12年级的学生,他要找准方向,且把这个方向拉长、突出,如果这个阶段找不着方向,后来的路会比较麻烦。0至7年级,基本上是什么都试,随便试,各种试,但是这个过程中你要去观察他。

其实7年级之前,就应该是定性了,所以长期规划应该从那个时候开始。高中三年突然改变,只是少数。从K3开始到K10-12,相当于将近10年的规划。这个过程中要找到他的兴趣、特点,包括在课程中的兴趣特点。

钛媒体:近些年出国留学人数在增长,但是增长率在下降,很多留学机构提出了挖掘“留学后市场”的概念。您怎么去定义“留学后市场”?它可能会存在哪些潜在的新的机会或者遇见哪些问题?

刘君:留学教育市场真的是像接力棒一样,你这一棒做完,你其实要交给下一棒的人来做。但是我也看到确实有很多机构像每一棒都是由自己做的。这会有很多的问题,因为所谓的留学后市场,当学生去一个新的环境里,他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熟悉当地环境的机构来接棒,这个才是最适合的,而不是去远程的服务对方。

所以我觉得国内机构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留学前。他出国之前应该有更好的培训,这些可能是蛮好的市场,国内的机构可能更多应该在这方面发发力,能够让的孩子有一个非常充分的准备。

钛媒体:留学生的家庭在北美当地如何选择K12服务机构,北美当地的服务机构否成熟,你作为华人,有哪些竞争优势呢?

刘君:我们可能更懂华人的需求。7EDU更像介于一个北美机构和国内机构中间。因为我们的创始人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华裔,在理念上有一个互补。我们也把中西方的一种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我们既不像西方那样,顺其自然不管你,也不像中方这样,说我不管你是什么材料我都要把你推上去。

我经常会跟大家说,我们不想做最大的机构,我们想做最好的。因为最好就意味着你是最用心,最努力,质量是最靠谱的。但是最大的,没什么可自豪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事情关系到的客户,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买了以后不行,我可以再买别家。对每个孩子来讲,时间是不可逆的,选择教育机构是需要非常慎重的。我希望所有的同行都要去考虑这个问题。(本文首发钛媒体,采访|李程程、葱葱,撰文|李程程)

()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关键是国家体制文化差异啊!

    回复 2020.01.02 · via android
  • 哈哈

    回复 2020.01.02 · via android
2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