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种特卖都以低价争夺用户时,一家创业公司却另辟蹊径,在食品保质期上玩出了花样,获得了阿里一路的融资“陪跑”。
好食期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品牌食品特卖平台。公开信息显示,好食期已获得阿里三轮融资。2018年7月,该公司获得阿里1.1亿元战略融资。
好食期起初的获客渠道是APP,此后又成为支付宝小程序中的典型案例。在小程序赛道热度高涨时,好食期CEO雷勇曾先后入驻了微信和支付宝两种小程序。在两个小程序生态中进行“赛马式”运营后,雷勇最后选择了支付宝。
“拼多多这种社交电商迅速崛起,腾讯对这类代表企业也有扶持,这个时候初创企业再进去做就已经失去了先发优势,”雷勇对钛媒体表示。
这是一家在食品保质期上下功夫的公司。好食期的特点在于商品价格并不固定,而是遵循着“距离保质期越近越便宜”的原则。
当食物在保质期内即可售出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研究保质期,依照保质期来设计商业模式能带来什么好处?
据好食期CEO雷勇介绍,当食品进入流通渠道时,传统商超如家乐福和永辉超市、电商渠道如京东天猫,只会接收在保质期前1/3时段的食品。保质期前1/3的时段是这个行业的允收期。这也就是说,如果食品保质期是12个月,那么距离保质期还剩8个月的食物将很难进入这些渠道。
而对于品牌厂商而言,这些在保质期1/3后时段的食物就会面临积压、甚至可能会成为企业的“负资产”。
另一方面,已经进入上述渠道的商品只要在保质期内即可上架,就算是临期产品,消费者只有消费时才能看到具体日期。而在好食期,作为关键指标的保质期与商品价格强关联,这也有助于消费者根据保质期提前做决策。
好食期的商品主要来自大型食品厂商和进口商。后者很看重有计划性地快速清仓。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帮助品牌厂商倾销积压库存,减少了浪费;又能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保质期内的品牌食品。
当然,好食期的这种批次快销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消费者想购买心仪商品时很有可能面临断货。“批次快销有别于常规销售,需要确保清仓商品依批次快速售罄,错过这一批,消费者可能只能等下一批。”雷勇补充道。
为了实现“日期越近越便宜”的模式,好食期建立了一套动态定价体系,将保质期与价格紧密地勾连在一起。
“好食期会先告诉消费者保质期还有几个月。保质期在6个月以上的商品,价格会是天猫和京东的6折,仅剩3个月就是3折。为保证食物品质,食物在距保质期仅1个月时就会下架。这与只卖临期产品不是一个概念。”雷勇对钛媒体解释。
因为价格与保质期强关联,在出货的逻辑上不能采取通用的“先进先出”原则,而是要严格遵循当天的日期进行效期化管理。这在物流上对好食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好食期的物流全部采用第三方合作方式。合作的物流方要依照好食期的模式设计一套全新的管理系统,按照独立的SKU进行效期管理。比起先进先出的方式,个性化的物流管理必然会增加分拣成本和管理成本。
要承担更高的物流成本,还要做特卖给出更低的价格,便宜的逻辑是什么,好食期又如何实现盈利?
通过巨额补贴烧钱换增长,显然已经不是个好方案。当资本市场在寒冬中已逐渐回归理性,投资人即便愿意烧钱换增长,也会更青睐有着成熟盈利模式的公司。
对于常规的电商,便宜的逻辑有两个:一是靠烧钱补贴用户,二是有极强的议价能力。好食期采取的方案是,为食品品牌商的积压存货快速清仓,看似是厂商亏本,实则是避免产品成为负资产后颗粒无收。雷勇对钛媒体补充道:
“常规来看,品牌厂商供应给大平台会更赚钱,但在我这里就是亏本。但换个角度,好食期能够帮助厂商加快周转,避免商品到保质期时还未售出直接成为负资产。因为食品不能随便扔掉,要倒贴钱去处理。所以从清仓降损的角度,跟损耗相比,厂商获得的又是净利润。”
好食期的盈利来自每单的提成费用。供应商按好食期的效期定价规则来定价,比如说6个月以上6折,5个月5折、4个月4折诸如此类。好食期按最终售出的价格提取5%的分成。
“我们只想让利给消费者和为供应商快速清仓,虽然利润很低,但我们能做大规模就可以生存,”雷勇表示。因为摒弃了烧钱打广告换增长这条路,当前好食期的利润虽然低,却也基本能做到盈亏平衡。
不过,在“距离保质期越近越便宜”设定新颖的同时,也承担了更高的运营成本。在拼多多唯品会的包围下,这种设定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的激励呢?(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芦依,编辑/蔡鹏程)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