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的元年,公认是2015年,以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为标志,中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分别在今年发布了商业航天发展规划。由此为发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正式起步。
与此同时,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历史上的第一笔投资始于2014年。2014年,尚未大学毕业的胡振宇创办了一家市场化的火箭公司,名为“翎客航天”,并获得了815万元投资。随后,长光卫星、蓝箭航天、天仪研究院、零壹空间等企业先后获得融资。
接下来的短短三年之间,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驱动之下,政策和市场保持良好互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到了“走向深空”的巨大商业前景。
事实上,市场化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成为科技产业的“赛道”之一,已经发展了近五年。开放五年来,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完成了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零到一”。商业航天产业人士透露,商业航天在国内已逐渐形成“自循环”的生态系统,迅速追赶与世界第一梯队竞争者的差距。
五年中,探索者众多、资本热潮涌动,这也是为何钛媒体在2019年开年即通过首期「钛媒体·封面」深度报道产品,把研究视角锁定在商业航天市场的原因(点击查看「钛媒体·封面」4月刊的深度产业报道://www.erschrecken.com/3849184.html 及专题)。
如何看懂商业航天市场,以及如何判断该产业的投资价值?
(一)一图看懂商业航天市场
了解这一新兴产业赛道,首先需要深度了解商业航天领域的基本面貌。钛媒体深度内容中心通过产业走访、专题报道,整理了商业航天领域的基本知识面,一张图帮你看懂全球商业航天市场:
数据来源包括(该信息图由钛媒体内容中心制作):
- 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
- 联合国带宽委员会(UNBC)报告
- 知乎(www.zhihu.com)
- 钛媒体封面·4月刊文章:《独家对话银河航天徐鸣:2600亿美金商业航天市场,必诞生下一个10亿用户产品》
(二)商业航天领域投资现状
航天领域的风险投资活动在2017年实现腾飞,中国商业航天则在2018年迎来了解冻期,并且成为投资该领域增速最快的国家,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正处在“千帆竞发”态势。
商业航天产业,或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创新最为密集、资本最为活跃的领域。毫无疑问,资本已成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中国航天的发展,也注定走向由政府主导走向国家队和商业航天公司共同发展的新航天时代。
那么,目前资本对商业航天的投入如何?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中到底有哪些投资机会?
据未来宇航研究院(全称“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在2019年发布的《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达到114次,比2017年增加了25%,其中中国占了39次;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至少发生36笔投融资交易,其中,三分之一属于天使轮及种子轮投资,这表明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正处于投资风口。
除该领域非上市公司至少获得36笔投资外,华力创通、欧比特等上市公司也分别在2月和4月定向增发股票,募资金额分别为4亿元和10.82亿元人民币。除去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非上市公司的34笔融资交易总额约21亿元人民币,其中金额过亿的有12笔——这一数字,高于2017年相关投融资数据。
过去一年,至少有70余家投资机构对商业航天领域的30多个创业公司和项目进行了不同轮次的投资,其中顺为资本、经纬中国、明势资本、元航资本、创想天使等投资机构在该领域的投资上表现活跃;创业公司方面,蓝箭航天、零壹空间、九天微星等公司表现突出,均在一年中获得多轮过亿投资。
另外,2018年商业航天投资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及卫星发射领域,卫星制造领域紧随其后,卫星运营领域获得资本的关注相对较少。
而从投资轮次来看,商业航天领域中的创业公司获得天使轮投资次数最多,早期投资中A+轮及B轮这两个投资轮次所对应的投资总额最大,这既反映了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成立起来,也标志着该领域不少公司经过数年发展已初具规模。
中国资本,正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高度认可。不过,资本加速进入商业航天市场,也更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规范推动。正如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在第二届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中的发言表示,
“商业航天的发展过程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是跟美国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区别:美国的商业航天是注资,而我们是融资。注资的背后是‘资本跟企业的同生死共命运’,而融资社会资本是要追求它的利益最大化,在同生死共命运方面还难以做到。”
(本文首发钛媒体,编辑/丛笑,制图/钛媒体App,编辑/葱葱)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先不论其超高的投入所导致的成本回收周期延长,就即便是能够以这个价格快速回收成本,那么现在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这种高昂的价格呢?而且5G手机的能耗问题目前还是没解决吧? 好,你可以说这个玩意首先面对的并非个人消费者,而是政府或企业级用户。 那么请问:在满足普通通信需求方面,有普通同轨卫星和卫星电话;数据需求在地面基站成本高于建设期望收益的贫困或偏远地区,应该是没有能够接受该价格的消费者(也就是说村通卫星网也是在卫星成本降下来以后的事了);我只看到南北极地区的科考队伍,以及酷爱探险又多金的冒险者团体或公司,能够负担如此之高的成本,且将高速传输和广域传输的特性充分利用,满足自身需求。 但这个市场很大吗?
通信卫星肯定能做,5G通信卫星有点远吧。。。 现在的民用级全球卫星电话,国内市场价格(这个很方便验证)大致维持在15元/分钟或每兆流量,那么按照欧洲已经推出的5G价格50欧元/月(400元左右),类别国内价格,按照国内80元月租计算,划定5G/4G价格比值在5:1. 那么5G通信卫星的市场价格应估算在50~100元/分钟或每兆流量。
哎呦 厉害啊!
综上所述:我觉得5G通信卫星是个扯淡的主意。。。
5G上星怎么做?小型化降成本和提成本性能化这俩冲突吧。。。。先做提成本会阻碍成本回收周期,先做小型化会阻碍估值。。。这玩意目前还是死结吧。。
美金美元统一一下。。。。。
什么鬼!是个人就能造卫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