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从来没有春天,写字的人要做好被忘记的准备

一个写字的人,随时要做好被人忘记的准备。我们都应该是一只蚂蚱,但是必须是一个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的蚂蚱,我们要努力地蹦哒着,然后静静地等待秋后的到来

尽管作为“内容创业”的概念提出者魏武挥老师都认为“内容创业的春天已经过去,现在已经是炙夏”,但仔细想想,仍难免唏嘘。

我理解魏武挥老师“内容创业春天已经过去”的意思,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内容创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产方式。

在最早的时候,那些善于创作的人,一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他们用文字将自己的经历描述出来,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内容;之后,随着这些经历者的内容积累的越来越多,有着海量阅读的人,将自己的经历和看过的这些文献相结合,最后形成新的内容。

这两种背景下,那些看起来的优势并不足以使其像百度、阿里、腾讯那样在搜索、电商和社交领域树立起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屏障。

究其缘由,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两个:

一个是人们在内容阅读层面,虽然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些先入为主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决定人们是否会接纳新的内容,更不会作为人们对新内容评判的标准;

另一个则是那些先入为主的内容创作者,并不能以自己先进入这个领域,就能够保持永远领先于人的创作水准——无论是游历还是阅读,每个人的不同体会注定会产生出无数的内容创作可能。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阅读者的优势开始减弱,那些文献、资料成为了“即拿即用”的东西,很多内容创作者,即使没有很多的生活阅历或者很多的阅读量,依然能够写出还算不错的东西,原因就是善于搜索和整理,也就是魏武挥老师所说的“整理者”。

整理者的出现,并没有让内容创作的门槛降低,相反,让内容创业看起了也具备了“先入为主”的优势,并且还可以通过这种优势积累形成滚雪球的效应——由于搜索和整理是一个类似于“工业化”的产品,所以很多内容创作者通过前期的积累和资本的力量形成了一个个的机构,生产工业化内容。显然,一个个人很难跟一个机构在内容整理方面相抗衡。

正因为此,我们看起来每个人都可以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就只是一种慰藉品。虽然你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但是由于内容创作的门槛升高,你无法在这些内容中创作出更好的东西。

这也就是魏武挥老师所说的内容创业的春天已经过去的原因。

但是,内容之所以称为内容,恰恰就是内容很难用纯粹的工业化思维去衡量。就以现在大部分人依赖的微信公众号为例,虽然很多已经享受过自媒体红利的大号早已经“机构化”,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像是后来Papi酱的一夜爆红。

这其实就是内容本身同时具备“变”和“不变”的一种特质。人们对于经典文化的狂热追逐同时,并不妨碍流行元素对文化的影响,这本身也是古而有之的天性使然。

《诗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不是因为它是最早的诗歌全集,而是在于其本身的“经典”,就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仍然华彩万张。

而像是战国喜人欢楚风,唐诗宋词更是不同时代人们对文化的不同口味,就包括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也会出现流行元素的更替,很多早期喜欢的公众号,可能越往后看的越少,这也就是人们对于内容流行的追逐。

人们对于流行文化的口味是断变化的,但是对于内容创作内涵的需求,却是永恒不变的。坦白来说,现在大多数所谓的内容创作者,都是抓住了流行内容的特质,但忽略了内容创作本身不变的东西。

因此,即使是很多机构化的自媒体,其实并没有因为自己享有的红利而高枕无忧。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抓住了粉丝的某一个G点,但是长时间不间断的刺激,用户难免会陷入麻木,他们需要不断的寻找用户新的G点,让粉丝能够持续高潮。相信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迟早会有一天,粉丝不再兴奋,他们所做的事情是让粉丝的兴奋期延续的更久一点。

而在另一端,对于那些已经失去内容创业春天的人来说,他们一方面被这些机构类媒体不断的“压迫”着,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这种背景下,被迫的有一种置之死地的勇气,“采用另一种方式来产出经典”,在误打误撞之中抓住了内容的不变。

这也就形成了看起来的硬币两面,机构化媒体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人力、财力而处在春天之中,而那些有志进行内容创业的人或许恰恰身处春天里。

然而,或许真相也并非如此。

记得当年微博流行时,作为博客时代的代表人物韩寒,在微博兴起两年后的一声“喂”就吸引了千万级的互动,试想一下,现在如果韩寒开一个微信公众号,是否也会瞬间十万加。抛开这种名人效应之外,很多像是秦朔、洪波这种也是后来才进入微信公众号的人,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也经常能够产出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文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根本原因是,他们原本就是善于创作的人,尽管自媒体时代的媒体渠道发生了转变,但内容创作的手艺仍然健在。“自媒体的出现只是让那些过去的博客主复活了”,这句话其实是无比正确。

整个大唐,诗作何止千万首,能够为人所知的,也不过区区千首。那些现在不被人所知的唐诗,你又怎么会知道,在当时没有被认为是一时佳作?只不过在与后来者的竞争中被掩盖了而已。

所以,人们固然很少会有像是瞻仰古董、或者遗迹的心态去审视内容的质量,并且以此为评判标准,但是这恰恰证明了,内容创业何曾有过春天。

因为内容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品,它可能会因为流行而退色,也可能会因为经典而不朽;它既需要跟千人争锋,有需要跟后人较量;它不会因为先入者为优,同样也没有那么容易后来居上;它是一个跨越时空的产品,它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干扰本身的优劣,同样你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惕,在跨越时空的状态下与所有人竞争。

也正因为此,我欣赏现在自媒体的超级大V六神磊磊所说的一句话,

“我觉得一个写字的人,随时要做好被人忘记的准备。我们都应该是一只蚂蚱,但是必须是一个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的蚂蚱,我们要努力地蹦哒着,然后静静地等待秋后的到来。”

所以,你是否要进入内容创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终究注定了,它就是一个苦差事。它的机会和风险就在哪里,永恒不变,好在它的“红利”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本文系作者 杨君君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内容创业的这个“业”,也许应该理解为-----内容的创造、加工、传播和运营业。 古往今来,其实,人人都是自媒体。 人人都是自媒体,但是,这和能够去内容创业还差得很远,即使在这个互联网所带来的、历史上最好的、内容创业的春天。

    回复 2016.11.27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