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明有机食品真的有机,“春播”搬了一座实验室来

一位有30年种植经验的种梨大叔告诉钛媒体,从有关部门办理的4万块一张的有机证其实“挺坑的”,至于你的东西是不是真有机,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位大叔登陆了“春播”平台卖自己的产品,因为这个平台正在让你相信,这里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绿色无害。

【本文为钛媒体「生活方式」板块报道,一切关于品质生活的奇思妙想】

别看在超市里摆了那么多年,其实那些“有机食品”挺水的。

在和一位来自北京大兴区的种梨大伯交换了对有机食品的评价后,我真的开始怀疑货架上哪些很有蛊惑性的“有机”标签了。

我和这位大伯实在一场市集上遇到的(是的,我就是那个爱逛市集的小钛妹)。在北京漂着雾霾和小雨的一天,一个叫“春播”的电商平台选择了某购物中心的户外场地办了一场市集。春播把自家平台上卖的东西都拿到线下,按品类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摊位,供周末来逛街的一家老小试吃,要是觉得顺口——哎,“以后请在我们App上购买”!

好吧,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地推”方式。

种梨大叔刘文龙正是其中的一位摊主,他告诉钛媒体编辑,自己有三十多年的种植经验和一百亩地,几年前曾因为要不要办“有机证”犯难,在他看来,那个四万块一张的有机证其实“挺坑的”,因为“只要你想卖有机,就可以去有关部门交钱、领证儿”,而至于你的东西是不是真有机,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2014年3月,前搜狐联席总裁王昕从搜狐离职,经过半年禁业期后,融资3亿人民币做起了电商平台春播。他们最开始找到像刘文龙这样的口碑不错京郊农夫,这些所谓的“新农人”有能力出产“有机”,但又不想花钱办证。

根据刘文龙的说法,同样以有机为招牌的春播,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从国外买了价格不菲的质检机器”。也就是说,相比于一张来自“有关部门”的有机证,出自春播的食品附带的是一份质检报告。

 

作为消费者,如果说“有机证”是忽悠,那么质检报告也带有些王婆卖瓜的意味。在缺少来自第三方的监督环节的情况下,培养信任感对于喊着“让你安心”口号的春播来说变得格外重要。

为此,在春播的App首页,他们还放上一篇关于质检员的特写:

每天与质检仪器和瓜果粮食接触,这是一份相当孤独的工作。

大概就像农夫山泉用一些拍得像纪录片的广告来告诉你,他们的水有多天然一样,从“新农人”,到质检员、买手,走“有机”生鲜路线的春播玩了不少新概念,他们想做出生鲜电商的“逼格”,并让你相信,这里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绿色无害。

看得出来,春播把这次市集当作一次展示“逼格”的机会,与一般市集不太一样的是,这里还有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实验室人员,他们会特别主动地向你介绍自己来自春播的实验室,主要工作内容是培育害虫的天敌。如果你表示出了兴趣,他们还会耐心地从培养箱里掏出瓢虫和它的幼虫,为你上一堂生物课。

以“有机”的招牌做市集买农产品,这个点子其实早在几年前就被一些志愿者实践起来了,如果向北京一些懂行的大爷大妈打听行情,他们会指给你两个类似的市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和F2N,它们主要是给个人农夫及手作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和售卖的渠道。并且这两个市集已经成为每周两次固定时间出摊的高频次活动。

2011年,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创办者神包开始在京郊租一块地,和几个朋友一起耕种,这些自己种的有机食品吃起来味道不错,后来他们又把附近农夫种的一起拉城里来卖,积累了不少老顾客之后,他们也建立了网站提供订货和送货服务。

充满新奇农产品的有机农夫市集,比如这个白茄子

不过,这个由线下业务带起电商业务目前还很单薄,目前在官网上只开放了西瓜预定和测试中的年货预定功能,靠回头客和口碑做生意,经过几年市集的面对面交流,由志愿者发起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和它的目标受众建立了信任关系。

自己做质检的春播可能永远无法回避来自消费者的种种质疑,像有机农夫市集那样把市集做成一个品牌值得学习,但效果如何,还需要少则几年的时间来验证。(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宫赫婧)

本文系作者 赫婧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