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持续陷入财务危机,近日有报道称,可穿戴设备生产商Jawbone正计划出售,而Jawbone的主要贷款方BlackRock将该公司的股票价值从原先的5.97美元/股下调到不到1美分/股。
众所周知,2011年左右,以硅谷为中心,可穿戴设备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而Jawbone借此一度登上了这波浪潮之巅。为此,《连线》杂志在2014年甚至撰文称,从设计的角度来看,Jawbone的新创意或许足以胜过苹果,这也正是它对苹果的威胁所在,苹果应当收购Jawbone。
然后仅仅2年多的时间,走入死胡同的却是Jawbone,苹果当然也没有收购Jawbone而是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Jawbone从巅峰跌到了谷底?除了像外界所言的缺乏创新及对手竞争的主观因素外,和可穿戴设备产业本身的客观因素是否有关呢?
其实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除了Jawbone外,其他看似在可穿戴设备市场风光的企业并未像表面上看起来那般风光。
例如作为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老大(按出货量计)的Fitbit,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Fitbit的“活跃用户”,从上一年的670万增加到了1690万,增长率超过150%,但Fitbit的总用户数是2900万,这意味着Fibtit的活跃用户只占到58%(1690万),有42%的用户买了Fitbit后却较少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Fitbit的境遇颇具代表性。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 Group的统计,约有40%的运动手环用户在购买这类设备后6个月选择停用。
至于在可穿戴设备(手环类)排名第二的小米,虽然其在2015年实现了1200万部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相比此前一年的110万部,暴增951.8%,市场份额也从4.0%上升到了15.4%。
不过,从2015年全年各个季度市场份额数据变化来看,小米曾在2015年第一季度达到市场份额的峰值,到了第4季度却有下滑,而小米之所以销量增长迅猛,主要得益于其价格战略,其健康手环的售价普遍在11美元~20美元之间。
不知业内从上述统计中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的是,尽管表面上看,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在增长,但由于价值(运动、睡眠、饮食这些数据,以及与朋友互动)所限,且很多功能在使用时,还得依靠手机统计和分析,才能获得健康监测数据,实际上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黏性并不高,而这势必导致表面出货量的增长实际上是在低价格的情况下取得,对于厂商而言,高出货量带来的价值(从营收和利润的角度)也不高。
这点从Fitbit今年第一季度利润大降77%的是和小米官方对于其手环营收可以忽略不计的言论中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智能手机集成了运动健身功能。也就是说,仅配备运动传感器、功能单一的手环将不再受欢迎,智能手机将逐渐取代这些简单的设备,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即运动手环等设备最终将被集成低功耗传感器的智能手机所取代。
而最终,能够存活于市场的运动监测设备,必须具备更先进的硬件特性,且这些设备必须具有超越智能手机的性能,否则很难存活。
提及可穿戴设备(例如手环)的功能(与智能手机相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发布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的计步应用精度已经足够高,在精度上完全可以媲美可穿戴设备,甚至更优。研究报告中对多款App的计步功能进行了统计,误差在-6.7%~6.2%之间,而可穿戴设备的误差在-22.7%~1.5%之间。
最后该研究小组给出的建议是,考虑到有超过65%的成年人随身携带智能手机,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率不足2%。,手机可以作为通用的健康追踪设备使用。也就是说可穿戴设备非必需品。
除了上述与智能手机相比,性能和功能的不足外,单就可穿戴设备厂商自己产品本身在创新上也存在着不足而导致价值的缩水。
例如加州州立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布研究报告称,Fitbit手环的心率追踪器数据“严重不准确”。该大学研究人员使用Fitbit旗下的Surge手表和Charge HR手环对43名健康的成年人进行了测试。受试者测试时将被连接到能够制作心电图的BioHarness便携式生理信号测量系统,来记录用户的心率数据,从而与Fitbit设备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
通过用户静止和运动状态下的心率数据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当用户在高强度运动时,Fitbit的设备会误测用户的心跳数据,平均每分钟要增加20次之多。因此,Fitbit设备不能用于提供有意义的用户心率测算。
无独有偶,印第安纳州波尔州立大学和WTHR电视台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一份独立调查显示,Fitbit Charge HR计算用户心率的数据并不精确,平均误报率为14%。该报告称,在心率问题上,每分钟误报20次或30次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心脏疾病的用户。
如果说上述占据可穿戴设备市场大部的手环类厂商和产品表面凤光背后存有促进产业发展实质性隐忧的话,曾经被业内寄予厚望的可穿戴设备爆发的智能手表索性连表面的风光都难以维系。
根据IDC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350万块,较去年同期的510万块下降了32%,为有记录以来的首次同比下降。其中苹果的市场份额从72%下降至47%,销量则下降超过一半仅为160万块,相比之下,其他所有厂商的出货量都不到100万块。
对此,美国主流网络媒体BI认为,从目前看,失败的不仅仅是苹果手表,而是整个广泛意义上的穿戴设备市场。迄今为止,除了小众的运动爱好者之外,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给出了令消费者难以拒绝的理由,去购买一款智能手表或运动手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Jawbone的陨落绝不能将其看成是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这般简单,其实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均面临针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痛点,甚至是基础性创新和提升实际价值(用户和厂商自己)的挑战。
更多新鲜观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